上甘岭特功八连
来源:互联网

上甘岭特功八连,是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95969部队空降兵连队。于1931年创建于鄂豫皖苏区湖北省红安县(今红安县)。

上甘岭特功八连最初是由黄麻起义的农民赤卫队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9师警卫营3连,先后参加万里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等。1947年8月,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80团,为3营8连;1949年2月,改编为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52年10月,该连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该连坚守上甘岭战役43天,坚守坑道14昼夜,共参战138人,连队3次打光、3次重建,先后从16个单位补入355人,共伤亡254人,组织各类战斗100余次,以歼敌1765人的战绩,被志愿军第3兵团荣记集体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锦旗一面。1992年4月,空降第45旅扩编为空降兵第45师,该连仍为134团3营8连。1998年,该连参加长江抗洪抢险,199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阅兵。2008年,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执行汶川抗震救灾任务,成功营救出756名被困群众。2019年,“中部-2019”战略演习在俄罗斯某训练场举行,八连官兵作为伞降突击力量率先进入战场,克服地面风速太大等不利条件完成演习任务。

上甘岭特功八连传承“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战旗精神。曾先后参加战斗150多次,集体立功11次,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功臣模范297名。其中包括柴云振赖发均龙世昌、 李保成等。

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1931年,上甘岭特功八连创建于鄂豫皖苏区湖北省红安县(今红安县),最初是由黄麻起义的农民赤卫队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9师警卫营3连,先后参加万里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等战役战斗150多次。1947年8月,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80团,为3营8连;1949年2月,改编为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8连奋勇增援在11月1日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将战旗插上上甘岭主峰。这面不到两平方米的旗帜,布满381个弹洞。战后,8连被记集体特等功,得名“上甘岭特功八连”。

战争经过

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志愿军攻占了“联合国军”多个营以下防守阵地。“联合国军”为摆脱被动局面,对志愿军的战术反击作战进行报复,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金化攻势”。此时,朝鲜停战谈判陷入僵局,处于无限期休会状态。美军想在谈判桌之外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背后积极筹划“摊牌作战”行动。毛主席要求志愿军坚决挫败其阴谋,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上照样不能让其得到。

1952年10月17日,上甘岭之战发展成战役并进入高潮之时,志愿军第四十五师与美军第七师和韩军第二师反复较量,反复争夺上甘岭战役和537.7高地北山。敌我双方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但敌人还是占领了全部阵地。到了白热化的紧急状态。紧急状态下,45师师长崔建功决定让战斗意志最强、作为预备队的8连上去,执行最艰难的反冲击任务。

崔建功亲自给第134团团长刘占华打电话:“现在就把8连拉上去,你们要分清攻守,8连上去只反击,不守备,反下了阵地,你就给我把8连撤下来。”崔建功特别珍惜8连这样的尖刀力量,入朝后,8连曾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沙五郎峙战斗中,创下了半小时连续攻下7个山头的非凡战绩,被第15军授予“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他最担心的就是把这样的连队打光了。然而,残酷的战争容不得万全。在后来的战斗中,8连领衔强攻,为了固守,连队被打光了3次,又重建了3次,其中4班4次重建,班长因重伤或牺牲先后更换了6次。上甘岭战役结束后,8连成为第15军参战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八连从出发地到597.9高地阵地,有1500米的距离,还必须通过一条1200米左右的山坳,而这条山坳就是美国军队炮火的密集封锁区,躲不过,绕不通。在8连之前,已经有5支连队试图突破敌人这道封锁线,都因伤亡过重未果。面对美军的枪林弹雨,8连不但没有畏缩,反而激起斗志,积极寻找突破美军封锁线的办法。连长李保成亲自带着一个侦察小组潜伏到封锁区,经过仔细观察,摸清了敌人炮火和照明弹的发射规律。

回来研究对策,指着用小土堆、石块、石子做成的土沙盘比画着说:“第一,要缩小连队规模,以各班为单位,且前后间隔20米以上,分散开来行动;第二,先头班每人右臂绑白布条,以便于识别;第三,沿途用白面撒成路标,指示方向;第四,在3个要道口设置标兵,防止走错路;第五,途中趁敌炮火间隙与照明弹将要熄灭的瞬间,迅速跑步通过。”指导员王土根插话强调:“连长说的五点都特别重要,各班排长要各负其责,党团骨干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8日17时30分,第八连开始出发,连长李保成规定各班间隔20米,分散开来,缩小了部队规模,这样既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也便于各班机动。途中趁敌炮火间隙与照明弹即将熄灭的瞬间,迅速跑步前进通过。经过两个多小时,成功到达阵地。但是,一天前到第八连当向导的第九连通信员却找不到1号坑道的洞口了(已经被敌人炸得面目全非)。于是,第八连100多人在阵地上摸来摸去寻找洞口。这时,美国军队的炮火又开始攻击了。趁着敌人炮弹爆炸的闪光,李保成看见一个凹坑,他就势滚下去,正巧,这就是1号坑道的洞口。李保成赶紧让一起的第八班班长崔含弼去把连队带进来。近半个小时,崔含弼趁着夜色,在坑道口附近匍匐往返20余次,第八连138人以负伤3人、牺牲2人的极小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与坚守坑道的第九连剩余人员会合。进入坑道时,李保成把写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文字的鲜红战旗带上了阵地。

进入坑道,简短战前动员后,连长李保成开始琢磨后续的战斗行动。李保成1946年入伍,曾是淮海大战时的尖刀排长、15军军部警卫连长,是立过7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的大英雄。军长秦基伟欣赏他年轻有干劲,举荐他到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却坚决要求回到一线打仗,并最终当了战斗力超强的“钢八连”连长。

19日一大早,李保成就带着第八连的班以上骨干,依托坑道口察看地形,随即制定了方案。同时,还让全连以班为单位,到坑道口观察地形,察看冲击位置。全连把战斗人员编成6个突击组,每组22人,配置轻机枪2挺、冲锋枪16支;每人发2枚大威力苏制手榴弹、8颗手榴弹。1号坑道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最大容量250人左右,共有2个朝北的坑道口。因坑道挖在主峰一段坚石覆盖的山包包下,顶厚达35米,所以抗震扛炸性能较强;坑道口比地面高一点儿,防水淹,防冲击,且进退自如。

19日下午17时,志愿军第四十五师开始反击。炮火分两次突袭50分钟,刚一延伸,在各个坑道内的7个连队勇敢跃出,分别向上甘岭战役和537.7高地北山冲去。冲出坑道后,第八连由纵队变为横队,向敌发起猛攻,很快就消灭了两个排的敌人,夺回了1号坑道表面阵地。不过,敌人趁机以两个连的优势兵力向第八连发起猛烈反扑。八连与敌展开激战,在攻击阵地东侧的3号阵地时,被残存的敌人火力点疯狂阻挡。这个地堡视野开阔、火力猛烈,部队在此多次受阻。第八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21岁的战士赖发均机关枪掩护下,奉命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接近地堡时,赖发均臂和腿多处中弹。他趴在弹坑里停歇片刻后,突然向前跃起,扑上敌地堡,同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赖发均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上甘岭战役9号阵地上,美国军队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修成了一个地堡。地堡就在第八连主坑道口斜上方,约四五十米远。八连攻击受阻,19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拎起爆破筒冲上去,副排长王练才组织机枪和冲锋枪火力掩护。眼看龙世昌要接近火力点了,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龙世昌拖着伤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地堡机枪眼里杵进去。刚要离开,爆破筒又被里面的敌人推了出来,哧哧地冒烟。龙世昌忍着伤痛捡起爆破筒,又往里捅,捅进半截被敌人挡住捅不动了,他便用胸膛死死顶住往里压。“轰隆”一声爆响,地堡被炸飞了,敌人被炸成碎片,龙世昌也牺牲了。战后,龙世昌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天还没亮,第八连占领了上甘岭战役主峰,把战旗插在最显眼处。不久,沿西北侧山腿向上攻击的兄弟部队第一三五团第二营第六连,在第六班班长黄继光冲击下,舍身堵敌0号阵地枪眼,用年轻的生命开辟了部队前进的道路。天亮前,第六连与第八连在主峰会合,胜利完成了反击任务。

敌人一直拼命反击,试图重新夺回阵地,山头被美国军队的炮火削掉了几米。激战至21日,第八连指战员伤员达55人,仅剩15人完好,加上第九连剩余的10多人,共80多人。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退往上甘岭战役1号坑道继续坚守。当晚,第八连得到了喜讯,第一三四团派遣第三营参谋长武振友率领一个96人的小连,隐蔽摸进1号坑道,增援第八连。该连由军警卫连79人和第一三四团第七连17人组成。由于来自于几个不同建制的连队,按照上级指示,坚守坑道的所有人员统称第八连,归李保成指挥。以第八连为主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战斗核心。后来,被誉为“支部建在坑道里”的典型。

敌人进攻不成,转而用炮火破坏坑道。他们先是轰炸坑道口,企图炸塌堵塞坑道口。李保成带着战士们冒着炮火清理坑道口。同时,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将地堡修到坑道附近,李保成带着战士们利用炮火间隙,果断出击炸掉敌人的地堡。23日夜,在第一三五团第五连协助下,第八连对上甘岭战役东北地区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由于第五连攻击失利,第八连失去策应,在与敌反复争夺9次后,才占领了2号阵地。拿下8号阵地后,第八连仅剩5人,无法固守。李保成无奈放弃反击,带着十几个伤员退守1号坑道。5天内,第八连第二次全连打光。副连长侯有昌在此次战斗中右胸被敌机关枪击中,在坑道内4天水米未进,第5天英勇牺牲。比起外面的敌人,缺少粮食、淡水和药物同样致命。

在忍饥挨饿将近一个星期后,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带着两名运输员,终于冲破敌人炮火封锁,九死一生地将3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1号坑道。后来,第十五军后勤部改送苹果公司。他们星夜派人赶往平壤一带收购苹果,一共采购来63000多斤,可敌人炮火太猛烈,最终只有1个苹果进了坑道。不断主动出击和对敌人破坏坑道的反击,使上甘岭战役1号坑道里的第八连平均每天有1个班的兵力消耗。

10月30日,解放军军在上甘岭地区开始大规模决定性大反击,第八连在一阵炮火准备后冲出坑道,攻打东北地区山梁第1、3号阵地。反击中,第八班班长崔含弼所在的第三排担任左翼突击任务。不久,排长和副排长先后伤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动指挥。战斗中,他炸毁敌人两个火力点,掩护1名战士炸毁最后1个地堡,带领伤员打退敌人1个班到2个排的4次反扑。战后,崔含弼荣立特等功。面对生死考验,指战员不畏惧,最终把血红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战役主峰,取得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第八连又参与两天巩固阵地的战斗后,到11月1日,已坚守坑道14个昼夜,才奉命撤离了坚守14昼夜的1号坑道。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8连共参战138人,连队3次打光、3次重建,先后从16个单位补入355人,共伤亡254人,坚守坑道14昼夜,组织各类战斗100余次,以歼敌1765人的辉煌战绩,被志愿军第3兵团荣记集体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锦旗一面。战后,毛泽东主席在接见第15军军长秦基伟时称赞道:“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上甘岭防线没有被攻破,这还是奇迹。”

战后发展

1961年,陆军第15军改建为空降兵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85年11月,空降第15军45师缩编为空降兵第45旅;1992年4月,空降第45旅又扩编为空降兵第45师,该连仍为134团3营8连。

和平建设时期,上甘岭特功八连书写新的篇章,遇急难险永远要冲锋在前。上甘岭特功八连参加了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阅兵等任务。

新世纪发展

2002年,八连担负空降战车列装试训任务,在既无教材又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连队党支部组建“支委先行班”,逐步研究摸索,逐项训练规范,仅3个月时间,全连官兵就熟练掌握了车载武器的射击方法,90%的官兵能够运用多种武器对不同目标进行射击。2005年,空降战车正式列装八连后,八连党支部着眼连队转型建设需求,摸索出“远距空降、就近编组、多路突击”等16套战法,开创了空降兵新的作战模式。

2008年,八连官兵执行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在“小木岭大营救”中,面对近乎垂直的绝壁和随时掉落的石块,八连党支部发出“有危险党员先上”的号召,6名党员突击队员在一根根不超过5厘米的钢筋上艰难爬行,搭成一条“生命天梯”,最终成功营救出756名被困群众,续写了“前有上甘岭战役,今有小木岭”的传奇神话。2013年八连所在团由空降摩步团转型为空降机械化团,面对新的使命任务和作战理念,八连党支部再次站在了战斗力建设的风口浪尖,研究信息化作战成为八连新的课题。

2015年盛夏,八连人率先担负了“之字形”离机方法的试训任务,在探索提高飞机架次利用率和伞降效率的改革中,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16年7月,西北高原某陌生地域,面对低压缺氧、高寒大风、地形复杂等诸多风险因素,八连主动请缨担负整建制高原集群伞降试跳任务,为空降兵部队高原地域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积累了经验。

2017年4月,八连所在单位由团改编为旅不久,就接到了参加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和“空降排-2017”国际军事比赛的双重任务,全连官兵闻战则喜,纷纷向党支部请战。连长毛小龙带领部分官兵以一流作风、过硬形象接受了习主席检阅。副连长徐宝林带领另一部分官兵鏖战国际军事比赛,夺得战车课目3个第一、1个第二的历史最佳成绩。

2018年1月,在全军开训动员大会结束后,该旅党委常委组成“常委战斗班”,积极响应习主席训令,冒着严寒率先登上空降战车,打响开训第一枪,为全旅官兵树立了导向。在随后组织的全员全装极限距离拉练中,“上甘岭特功八连”这面鲜红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队伍的最前方。

2019年,在“国际军事比赛-2019”空降排项目等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中,部队核心作战能力进一步实现提升;“中部-2019”战略演习在俄罗斯某训练场举行,八连官兵作为伞降突击力量率先进入战场,克服地面风速太大等不利条件完成演习任务。2020年夏天,八连所在的空降兵某旅受领某高风险空投任务。面对复杂气候和全新机型带来的挑战,八连官主动请缨,要求承担试训试跳任务。在全连官兵齐心努力下,攻克各类难题,完成试训任务。

2021年,八连官兵高举战旗,再度出征某重大演训任务。贺兰山下黄沙滚滚、硝烟漫漫。战斗打响后,他们突破“敌”层层拦阻,主攻分队将连旗插上“敌”阵地八连首战告捷。面对这支钢铁劲旅,连对手也不禁感叹:“八连的兵,我们心服口服。”

在“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精神的激励下,八连官兵始终发扬“支部建在坑道”的优良传统,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次次在强军兴军征程中,吹响冲锋的号角。从骡马化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信息化,这支英雄部队屡次在空降兵战斗力转型的关口当先锋、打头阵。党的十八大以来,连队官兵先后4次驾驶战车亮相阅兵盛典,5次代表中国空降兵征战国际赛场,3次参加中俄联演,数十次参加重大演习。

组织架构

上甘岭特功八连主体兵种是空降兵。整个上甘岭战役中,8连共参战138人,连队3次打光、3次重建,先后从16个单位补入355人,共伤亡254人,组织各类战斗100余次,志愿军第15军党委将1号坑道里的部队全部编入8连,并成立坑道临时党支部。上甘岭战役期间,上甘岭特功八连连长为李保成,指导员为王土根,运输连指导员为宋德兴,八连第八班班长是崔含弼,副排长是王练才,45师师长是崔建功,第134团团长是刘占华。

主要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上甘岭特功八连拥有50式冲锋枪,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原型是苏联苏联PPSh41冲锋枪,机匣盖和护套为一个整体件,内部除了容纳枪击外,还包裹着整个枪管,前部带有长椭圆形的散热孔,以利于连续发射时散热;捷格佳廖夫机枪,也叫BP轻机枪,1928年正式服役枪长128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枪管内有四条右旋来福纹,不含弹盘全枪质量为9.1公斤,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采用弹盘供弹,单层可容弹47发,双层101发;莫辛-纳甘步枪,诞生于19世纪90年代,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M1944型莫辛纳甘步骑枪,尺寸短,便于在战壕中活动,方便携带,适于恶劣气候下作战,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闭锁方式为机头回转,瞄准具为弧形表尺、圆柱形准星。

八连英模

柴云振

柴云振,本名柴云正,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战斗紧张,部队文书在移交人员名册时,将“柴云正”误写为“柴云振”,是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7班班长。1951年5月30日拂晓,美国军队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向朴达峰发起进攻。敌人连续多天攻击,我军半步不退。第六天,疯狂的美军沿着没有路的山梁进攻,我军阵地上的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危急时刻,柴云振挺身而出,带领全班仅剩的3名战士直插敌群,连续夺占3个阵地,捣毁敌人营指挥所1个,歼敌200余人。仅柴云振一人,就歼敌百余人。

殊死肉搏中,柴云振的右手食指被敌人咬断,全身24处受伤,昏倒在地,后来被辗转送回国内医院治疗,与原部队失去联系。1952年4月,柴云振伤势痊愈后,带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与1000斤粮票的复员费,回到家乡岳池县乡下,踏踏实实当起一个农民。他被志愿军政治部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在四川省安详离世,享年93岁。2021年6月29日,柴云振的大儿子柴兵荣赴北京为父亲代领“七一勋章”。

赖发均

1952年10月19日,解放军协同后方炮火组织反击。45师134团三营八连接连收复了1号,3号,9号阵地。在攻取9号阵地时,被东侧一个地堡火力所阻,我军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均人枪俱伤,他拿起一颗手榴弹带伤匍匐到距地堡两米处,然后趴在地上稍事休息,积攒最后的体力,一跃而起,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战后,赖发均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荣立特等功。

龙世昌

上甘岭战役中,45师134团三营八连在攻击9号阵地时被美国军队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拦,这个主地堡是以一块巨石掏空建成的,由于角度制约,我军曾集中十多门火炮轰击也未能将其摧毁,苗族战士龙世昌带着爆破筒冲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将他的左腿齐膝炸断,但他顽强地爬到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中塞了进去,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筒推了出来,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龙世昌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让地堡与他一起粉碎在火光中,八连乘势收复了9号阵地。战后,龙世昌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荣立特等功。

李保成

 李保成, 1927年8月29日(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临淇镇赵官村(现属五龙镇),1946年6月1日参加革命,于太行山第五军分区五十团二营五连,历任副班长、班长。1946年12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八十九团三营八连,历任班长、副排长、排长。

侯有昌

侯有昌,赵都永年区北两岗村人,192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1月参加革命,从一二九师警卫营三连战士成长为副连长、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副连长及连长。新中国成立前,侯有昌家里有8口人,仅有瘠薄地4.8亩,房子3间,是一个穷苦家庭,当时侯有昌及其弟弟侯长顺都没有成家。侯有昌赴朝鲜时,父亲(侯长其)偕奶奶曾去邢台站和他见过一面。侯有昌说:“到了朝鲜,我一定英勇杀敌,保卫咱们的新中国。”上甘岭战役战役中,侯有昌与李保成统一领导和指挥一号坑道里的所有部队。侯有昌与李保成带领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敌2000余人,并极大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不幸的是,侯有昌在一次出击中壮烈牺牲,之后被所在十五军授予“特等功臣”称号。

纪念活动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展现国威军威的 “上甘岭特功八连” 所在部队,组织 “战旗飘过七十载” 主题纪念活动。活动通过开展传递一面战旗、传递一种精神、传递一首战歌、传递一个苹果、传递一份祝福、传递一份信心、传递一份担当的 “七个传递”,追忆上甘岭英雄事迹,传承上甘岭战役英雄精神,引导广大官兵争当英雄传人、投身强军实践。

部队参照奥运会火炬传递形式组织战旗传递交接,从 “上甘岭特功八连” 出发,逐连开展传递。全场官兵面向战旗庄严敬礼,随后目送战旗向下一个连队传递。

“传递一首战歌” 环节,部队遴选优秀教歌员教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利用开饭前、点名前、队列行进等时机组织广泛传唱,通过歌声凝聚英雄力量,深化对先辈荣誉的认知;“传递一个苹果” 环节,官兵在拉练途中共吃一个苹果,重温坑道作战期间的战友情谊;“传递一份祝福” 环节,官兵与抗美援朝战争老英雄及英雄后人进行视频连线,送上真诚祝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上甘岭精神逐步融入广大官兵的思想认知,为官兵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持续的精神支撑。

相关文物

战旗:八连的战旗,有一面是残破的,上面写着:“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那面布满381个弹孔,曾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战旗,被保留至今。承载着八连厚重历史和光荣,69年来伴随着八连官兵的每一次出征。还有一面战旗,鲜红的底色,明亮的橙黄,“上甘岭战役特功八连”7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战旗,八连的每名官兵都有一面,电脑屏幕大小的战旗,会在他们首次执行任务时发到手中,然后陪伴他们整个军旅生涯。

两段布满弹痕的树桩:在空降兵某部军史馆里,存放着两段上甘岭战场上遗留的树桩。短树桩长66.1厘米、重1.1千克,长树桩长84厘米、重4.5千克。两段树桩均布满弹孔,部分桩体已被烧焦,它们真实再现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场火力的密集。43天的鏖战中,敌人向我军不足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火力密度有时高达每秒6发,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最高水平。猛烈的炮火把上甘岭主峰削低了2米,志愿军部队2座高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毁,许多坑道被打短了5到6米,山上的岩石被炸成30余厘米厚的粉末,整个上甘岭战役遍布焦土。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志愿军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攻不破的防线,与敌人激战43天,击退敌人无数次进攻,将阵地牢牢钉在三八线附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两段树桩不仅是上甘岭战役的最好见证,也是教育该部一代代官兵的生动教材,时刻激励着官兵高擎上甘岭英雄战旗,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

一封凝聚士气的信件:在空降兵某旅“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里,志愿军第15军党委给坚守上甘岭战役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一封信显得格外醒目。上甘岭战役坚守坑道作战期间,志愿军第15军党委得知坑道内建制打乱、人员打散、缺水缺粮等情况后,为实现军党委坚守坑道的作战决心,将1号坑道里的部队全部编入8连,并成立坑道临时党支部,由8连连长李保成统一指挥,并派人带着这封信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1号坑道。而后,8连指导员王土根在坑道内宣读了这封军党委给坚守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信,极大地凝聚了军心士气,使得坑道部队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71年过去了,这封军党委给坑道各支部的信件,成为空降兵部队“把支部建到坑道里”的最好见证,“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深地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官兵心中。

上甘岭阵地上的一铲土:重3795克,泥、铁,取自激战后上甘岭战役志愿军阵地,钢铁质地的弹片、子弹头重量约占一半,其余是砾石和沙。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拨交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2年上甘岭战斗后遗留的树樁:木质,长1.96米,直径0.37米。1954年由抗美援朝西南分会拨交,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相关评价

“特功八连”开展的“抗美援朝坑道作战”,则以壮烈著称。插在上甘岭主峰的战旗,旗面不足2平方米,却在战役中打出381个大小不一的弹洞;阵地上一根不足1米长的树干中,嵌入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抓一把战斗现场的泥土,能够拨出32粒弹屑……欧阳青写下的这些真实数字,触动人心;每一个数字,都铭记着一位8连战士的顽强坚守、奋勇抗击。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或许仅凭这一组无可比拟的数字,8连便当得起“功勋卓著”4个字。“创造了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打出了国威军威!”谈及这面荣誉战旗“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内涵,那便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为了胜利,坚持到底。(人民周刊 评)

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八连志愿军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攻不破的防线,与敌人激战43天,击退敌人无数次进攻,将阵地牢牢钉在三八线附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两段树桩不仅是上甘岭战役的最好见证,也是教育该部一代代官兵的生动教材,时刻激励着官兵高擎上甘岭英雄战旗,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中国军网 评)

一个苹果,向我开炮,一面战旗,特功八连……在那个3.7平方公里的小山包上,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发生了什么,这不应该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这一仗,志愿军凭借战术智慧与顽强意志,愣是用落后世界一个年代的轻武器,把拥有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的“联合国军”打得瑟瑟发抖。“人,才是打胜仗的关键。”72年前的上甘岭战役战役,英雄的15军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他们长眠于上甘岭的山包上,他们用身躯挡住了联合国军的钢铁洪流,他们用性命捍卫了祖国安全,用昨天的自己换来了今天的我们。这就是上甘岭精神,定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光明网 评)

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赫赫战功的英雄连队,在上甘岭战役中,八连先辈浴血奋战43天,坚守坑道作战14昼夜,最终将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特等功。八连先辈在战斗中形成了“坑道党支部”“一个苹果传着吃”“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等优良传统,多年来,连队党支部大力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在火热的练兵备战一线,弥足珍贵的“红色家底”成为“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奋勇冲锋、精武强能的血性密码。“作为上甘岭英雄部队的传人,就要有充盈的战斗精神。”如今,像黄勇这样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故事,已成为连队战斗精神培育的“活教材”,激励着更多的八连人“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用冲锋陷阵的姿态续写着新的荣光。(光明日报 评)

69年来,八连官兵始终高擎上甘岭英雄战旗,秉承“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铁血连魂,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转型建设、联演联训、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优异,争当先锋、敢打头阵,连续数十年保持先进,成为空降兵部队基层建设的一张名片。走进新时代,这支英雄部队将继续以忠诚信念、钢铁意志和过硬素质,交出合格答卷,争取更大光荣。(华夏经纬网 评)

所获荣誉

1952年12月,上甘岭特功八连被志愿军总部荣记集体特等功,被第3兵团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奖旗一面。21岁的战士赖发均,被追记一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苗族战士龙世昌被追记一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班长崔含弼荣立特等功。2017年4月,八连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夺得战车课目3个第一、1个第二的成绩。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

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人民网.2025-09-14

【英雄部队永向前】上甘岭特功八连:传承英雄气!将上甘岭精神融入血脉.华夏经纬.2025-09-14

湖北之声记者走访空降兵95969部队 探究威武之师光荣背后的故事 听“最可爱的人”吐露心声.湖北网台.2025-09-14

“上甘岭特功八连”战旗故事:2平米旗帜有381个弹洞.新浪网.2025-09-15

“上甘岭特功八连”战旗——英勇顽强,功勋卓著.中国军网.2025-09-14

功臣返军营,老兵讲战史,建军节前他们来到了上甘岭特功八连.极目新闻.2025-09-24

燃!七国齐聚,热血沸腾,湖北这个地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东湖评论.2025-09-24

【夜读•党史故事】“七一勋章”获得者、战斗英雄柴云振:“活着的烈士” 不朽的功名.微信公众平台.2025-09-14

致敬英烈!我们不会忘记!.微信公众平台.2025-09-14

【百年百人】他是上甘岭战役特功八连的连长,半年立下四个特等功!.微信公众平台.2025-09-14

“上甘岭特功八连”战旗:英勇顽强,功勋卓著.中国军网.2025-09-14

上甘岭战役中,这些战斗英雄使用的是什么武器?.网易.2025-09-15

上甘岭战役中压制敌军的是这把冲锋枪.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2025-09-15

永年人民的骄傲——记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获得者侯有昌.微信公众平台.2025-09-22

传递英雄战旗 传承英雄精神——空降兵某旅开展“战旗飘过七十载”主题纪念活动.楚天都市报.2025-09-14

【遇见文物】重温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北京时间.2025-09-18

文物中的红色基因•艰苦奋斗 | 上甘岭阵地上的一铲土.中央纪委国家监察网站.2025-09-18

百物话百年⑰ | 上甘岭战斗后遗留的树桩.华龙网.2025-09-18

他们是“特功八连黄继光”.人民周刊网.2025-09-14

感恩先辈致敬英雄,“上甘岭精神”让无数观众泪目.微信公众平台.2025-09-18

精武强能续写新荣光——记空军某部“上甘岭特功八连”.光明新闻.2025-09-18

上甘岭(2024).豆瓣电影.2025-09-17

上甘岭 上甘岭 (1956).豆瓣电影.2025-09-17

《战旗》 20210912 上甘岭特功八连.CCTV节目官网.2025-09-17

[国宝档案]上甘岭战役.CCTV节目官网.2025-09-18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