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史密森
来源:互联网

罗伯特·史密森(英文名:Robert Smithson,1938年-1973年),作家、艺术批评家、美国大地艺术家、大地艺术流派的奠基者之一,以大型户外大地艺术作品著称,曾提出“场域说”理论。

1956-1958年,罗伯特·史密森在纽约艺术家画廊第一次开办个人画展。1959年,罗伯特·史密森在纽约理查德·卡斯特伦画廊(Richard Castellane Gallery)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暂时退出艺术界,进行了一段时期的内省和思考。1962年,他重返艺术界,在约翰·丹尼尔斯(John Daniels)处展示雕塑作品,同时开始写作并发表艺术评论。1966年-1969年,罗伯特·史密森完成了第一件大地艺术作品《柏油池与砾石坑》。1970年,其代表作品《螺旋防波堤》(Spiral Jetty)在盐湖城诞生。该作品位于一个因开采石油而受到污染的湖区,罗伯特·史密森雇人将6.5吨的垃圾、泥土、黑色玄武岩石灰岩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形成了一个螺旋状的堤坝,作品占地十英亩。1971年,他又在荷兰埃曼一处废弃采石场创作了另一代表作品《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并开始致力于工业废弃地改造。罗伯特·史密森的作品大多以废弃工业场地为背景,因此所选用的材料多为石块、泥土,甚至是垃圾。

1973年,罗伯特·史密森乘坐直升机为作品《阿马里洛坡道》(黄色 Ramp)勘察地形时,因飞机失事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8年,罗伯特·史密森出生。少年时代,他经常跟随家人游历许多美国自然风景区。高中毕业后,他参加了美陆军的后备部队。1956年退伍后,他又开始了他的旅程,游历了美国与墨西哥

职业经历

1956年-1958年,罗伯特·史密森在纽约艺术家画廊(Artist Gallery)开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59年,他在纽约理查德·卡斯特伦画廊(Richard Castellane Gallery)开办个人画展,之后暂时退出艺术界,进行一段时期的内省和思考。基于那些因工业化而受到污染的场所,以及因盲目城市化而被开发的自然景观,他产生了将环境保护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灵感。1962年,他重返艺术界,在约翰·丹尼尔斯(John Daniels)处展示雕塑作品,开始写作并发表艺术评论。1963年开始,罗伯特·史密森游历家乡新泽西州衰败的城区、工业废墟和废旧采石场,为大地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1966年-1969年,罗伯特·史密森完成了人生第一件大地艺术作品《柏油池与砾石坑》(Tar Pool and 砾石 Pit),并在3年探索中创作了《枯树》(Dead Tree)、《镜面与压碎的贝壳》(Mirror and Crushed Shells)、《阿洛贡》(Alo - gon)等一系列在室内美术馆展出的雕塑作品。之后,罗伯特·史密森不满于美术馆等室内场所的空间限制,认为其禁锢了艺术表现,于1969年将作品的展示舞台搬到了罗马一处废旧采矿场之上,创作了《沥青的倾斜》(Asphalt Rundown),标志着罗伯特·史密森的大地艺术作品开始成熟。1970年,其代表作品《螺旋防波堤》(Spiral Jetty)在盐湖城诞生,成为大地艺术经典,罗伯特·史密森还为这件作品拍摄了影片。1971年,他在荷兰埃曼一处废弃采石场创作了另一代表作品《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Broken Circle——Spiral Hill),并开始致力于工业废弃地改造,不断给美国各地露天采矿公司写信,为他们提供大地艺术方案。

逝世

1973年,罗伯特·史密森乘坐直升机为作品《阿马里洛坡道》(黄色 Ramp)勘察地形时,飞机失事坠毁,罗伯特·史密森遇难。

主要作品

螺旋防波堤

螺旋防波堤,于1970年4月建造在美国犹他州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这是一片由于开采石油而污染的湖区。满目废弃的景色和孤立无助的一片荒凉,激起罗伯特·史密森创作一件作品的冲动。他获得了犹他州4.05公顷(约10英亩)湖滨土地的20年租用权,雇用了2个承包人,租来了运土机,把6.5吨的垃圾、泥土、黑色玄武岩石灰岩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这个大螺旋形的防波堤长460米(1500英尺),宽4.6米(15英尺),螺旋形的中心离岸边46米(150英尺)远。整个作品的形状像蛇一般缓慢地爬入粉红色的湖水中。他还为螺旋防波堤拍摄了35分钟的同名电影,作为展示。

罗伯特·史密森曾说:“创作螺旋防波堤的本意,是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进程。”虽然螺旋防波堤极大丰富了湖岸的可视性,但是罗伯特·史密森的意图却并不是想让人看到什么,而是希望人们通过进入他的作品,得以与自然接触。这样的作品不是供人观瞻的雕塑,而是作为一扇人与自然交流的门,待人静静通过;当它的职责履行过之后,它依然平静地漂着。

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

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Broken Circle-Spiral Hill)1971年,罗伯特·史密森在荷兰埃曼(Emmen)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实现了一个大地改造计划。这个作品名为: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是个深入水中的半圆形堤坝和一个螺旋形小山丘。尽管作品是暂时性的,但是很受当地市民的喜欢,于是这块地方又被改造为公园。这是罗伯特·史密森在长期考察后,以工业废弃地为场地实现的第一个大地艺术作品,并且也是他唯一在城市公共地区内完成的作品。

1971年,罗伯特·史密森在荷兰埃曼(Emmen)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实施了一个大地改造计划。这个作品名为《缺损的圆 - 螺旋形山丘》(Broken Circle - Spiral Hill),它是一个深入水中的半圆形堤坝和一个螺旋形小山丘。尽管作品具有暂时性,但是很受当地市民的喜欢,于是这块地方又被改造为公园。这是罗伯特·史密森在长期考察后,以工业废弃地为场地实现的第一个大地艺术作品,并且也是他唯一在城市公共地区内完成的作品。

作品特征

罗伯特·史密森对于展览馆、美术馆等狭窄的室内展示空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展览馆是“形而上学的垃圾场”,场地限制使艺术变得固化单一。罗伯特·史密森不再受场地限制,将目光转向自然,突破了空间限制,促使他的大地艺术在尺度上呈现出大且开放的特点。作品以大地、天空作为背景,往往需要以俯瞰或远眺的方式展现最佳的视觉效果。例如,代表作《螺旋防波堤》给予观赏者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能够使人同时感受到巨大尺度带来的震撼以及身处自然怀抱中的情感,这种感受因同时兼顾空间与时间而与众不同。

传统艺术在创作上相对固定,运用约定俗成的材料媒介进行创作。大地艺术作品与地面相接,相较传统艺术而言,其材料媒介更加广泛,多直接使用场地现场材料,包括泥土、岩石、沙子、植物、雨雪、污染物等,也包括自然元素,例如风、电、水、光线,甚至自然中的风化侵蚀、潮汐作用等。自然材料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场地的破坏,同时保证作品与场地空间的整体性,表达作品的情感需求。罗伯特·史密森的作品大多以废弃工业场地为背景,因此材料多为石块、泥土,甚至是垃圾。

大地艺术作品在创作与展出时,往往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大地艺术作品依托自然环境,完成后往往不做人为干预与维护,在自然作用之下往往转瞬即逝,或者作品本身会发生破坏。正因如此,大地艺术作品的更大价值不在于作品完成的实体,而在于作品创作的动态过程中给予观赏者的深刻意义。因为大地艺术作品强调叙事性,并依托其巨大的尺度,能够让观赏者真正进入作品之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故事,体会创作者的意图。也有部分大地艺术作品以时间作为材料,突出作品在不同时间段受自然作用而产生的变化。这种作品不同于以往的静态形式,以动态过程展现更加深刻的含义。罗伯特·史密森的另一代表作《缺损的圆——螺旋形山丘》在创作完成后,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当地一座生态公园,体现了罗伯特·史密森作品的体验性与过程性。

创作成就

罗伯特·史密森曾提出“场域说”理论。他的艺术观有着宏大的历史视野,还有着辩证的艺术观点和方法,他也通过对艺术的探索解决了人与大自然,人与工业文明,大自然与工业文明如何共处的问题。罗伯特·史密森的代表作,也是大地艺术的代表作《螺旋防波堤》,位于犹他州大盐湖,这是一个因开采石油而受到污染的湖区,罗伯特·史密森雇人把6.5吨的垃圾、泥土、黑色玄武岩石灰岩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形成了一个螺旋状的堤坝,作品占地十英亩,一直延伸到大海约460米,所有长度加起来有500多米。

作品完成后,罗伯特·史密森并没有特意去进行保护,而是放任大自然对其破坏、淹没,中间因为水位的上升,这件作品消失了30多年,直到2004年水位下降才再次出现。罗伯特·史密森的作品影响深远,不光在艺术上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也给了人们启发。

相关事件

2025年9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江孜地区实施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项目,引发公众质疑。这一涉及艺术、商业和环保话题的事件,将大地艺术(Land Art)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深层伦理困境推到了公众视野中。

大地艺术的出现是对现代艺术体制化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艺术日益商业化、体制化,艺术评价机制、话语权和所有权掌握在少数艺术机构、批评家和收藏家手中。罗伯特·史密森、迈克尔·海泽等艺术家选择逃离城市艺术体系,转向人迹罕至的自然空间,他们利用大自然的各种元素进行创作,让作品直接在大自然中存放和展示,从而摆脱美术馆、画廊的封闭空间,打破收藏家对作品的占有和批评家的话语霸权。罗伯特·史密森的作品《螺旋防波堤》在批评者看来,改变了盐湖的自然地貌,看似歌颂自然,但其内核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

参考资料 >

大地艺术:嬉皮士奔向荒野.经济观察报.2025-09-22

“框架”与“场域”的突破——环境美学与大地艺术对艺术边界的重构.知网空间.2025-09-22

从蔡国强烟火事件看大地艺术的伦理困境.今日头条.2025-09-22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