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
来源:互联网

顺天府是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顺天府的办公地点在皇城东北角,即现在的北京市交道口东公街45号。

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市为顺天府。自清入关以来,顺天府依明代旧制。顺天府的辖区在清代多有变化,后因面积过大,为便于治理,于康熙帝二十七年(1688年)将管辖州县划为东南西北四个厅,置四路同知分管。其中大兴、宛平两个京县涿州市、良乡、房山区属西路厅,治所在宛平县卢沟桥镇。乾隆八年,顺天府的辖区开始固定下来,领五州十九县。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垮台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顺天府主要负责劝农问俗,征发赋役,阅实户口,纠合豪强,隐恤穷困,平抑物价,梳理狱讼等,此外还要负责祭祀先农之神,率其僚属行乡饮酒礼,参与征派物料,协助天子行耕耤之礼等。清朝时期,顺天府衙门的机构设置,除了由皇上指派的大臣兼任府尹之外,还设有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一人、经历一人、照磨一人、司狱一人。此外,还有府学教授、训导各二人,他们除教学外,还负责保管书籍、孔子庙祭器、乐器等。

名称由来

顺天府,唐时名幽州;辽改称辽南京,号燕京;金改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初改北平市永乐元年,由朱棣登基的成祖取“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意,改为顺天府。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明初,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燕王朱棣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明成祖。朱棣不肯离开他的“龙兴之地”北平,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宣布“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同年二月,“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南京的应天府相对应。也就是说,南京在名义上仍是首都,也设置一套六部等中央机关,北京只是临时驻跸的“行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立顺天府贡院,顺天府贡院承担着每三年一届的顺天府乡试和全国的会试。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改北京为京师。明末,顺天府称京师并直隶地方。顺天府领5州、22县。直隶地方有永平、保定市、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县大名县7府,延庆、保安2直隶州,下辖17州、116县,各府、直隶州均直隶于六部,由各巡抚管辖。另有宣府镇。

清朝时期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占领明朝首都北京。六月,爱新觉罗·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建都燕京,是为京师,沿明制仍置顺天府顺治元年,顺天府沿明制,治所在今东城区东公街、西公街间,领5州22县:大兴区宛平街道、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等7县,通州领三河、武清、宝坻、漷县4县,昌平区领顺义、密云、怀柔3县,涿州领房山区,霸州领文安、大城、保定市3县,蓟州领玉田、丰润区遵化市平谷区4县。顺治十六年八月,裁漷县镇通州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始以昌平、良乡镇等州县并入,直隶于顺天府,并省漷县入通州,升遵化为州。康熙帝二十七年(1688年),从直隶总督于成龙之请,特设四路捕盗同知,分掌东、西、南、北四路厅。至雍正三年(1725年),以武清县改隶天津州,明年复归顺天;又改蓟州之玉田隶永平府。雍正五年(1728年),将原隶通州之三河市、武清、宝坻区,原隶昌平区州之顺义区密云区怀柔区,原隶涿州市房山区,原隶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市,原隶蓟州平谷区,俱改为直隶于顺天府,分属于四路同知。雍正六年(1729年),各县均直隶于顺天府。雍正九年(1732年),析宝坻县,以原宝坻梁城所改置宁河区

乾隆四年(1739年)复移治于黄村,分辖7州县:保定、文安、大城、固安县、永清、东安、霸州。北路厅治昌平州南巩华城(今北京市昌平区沙河),辖5州县:顺义、怀柔、密云、平谷、昌平州。乾隆八年(1743年),升遵化州为直隶州,改隶直隶省布政使司。此后,顺天府特别区,领四路厅同知,辖五州、十九县。即,西路厅属:涿州市大兴区宛平街道良乡镇房山区;南路厅属:霸州市、东安、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市、固安、永清;东路厅属:通州区蓟州三河市宝坻区香河县宁河区;北路厅属:昌平区顺义区密云区怀柔区平谷区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因东路厅所属大兴、香河二县属霸昌道管辖,道厅统辖不一,汇核案件时较为麻烦,将大兴县划归西路同知专管,隶霸昌道,香河县仍归东路同知专管,改隶通永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二月,四路同知管理钱粮事务,逐成为行政区划,是为“四路厅”。爱新觉罗·颙琰、光绪《清会典》将四路厅记载为行政区划。西路厅治卢沟桥(今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分辖5州县:大兴区宛平街道良乡镇房山区涿州市。东路厅治通州区(今北京市通州区),分辖7州县:三河市、武清、宝坻区宁河区香河县、通州、蓟州。南路厅治大兴县黄村(今北京市大兴区驻地),乾隆四年复移治于黄村,分辖7州县:保定市文安县大城县固安县、永清、东安、霸州市。北路厅治昌平区南巩华城(今北京市昌平区沙河),辖5州县: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昌平州。至清末,共辖5州19县。

清朝以后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至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1912年至1928年,北京一直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北洋政府垮台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地理位置

在北京东城区东公街45号,顺天府大堂即明、清两代顺天府署内之大堂。明、清两代将京师以及附近州县划归顺天府,为正三品衙门,比一般的府要高。顺天府治所就是元大都路总治旧署,该署始建于元至大中,由监路平章政事莫吉奏请用4.25万缗钱购得一地,建公署占地二十亩,明永乐定鼎北京后,此地即又为明顺天府署。

行政级别

顺天府署衙为正三品衙门,在用印上按旧制正三品衙门用铜印,独顺天府用银印。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机构职能

顺天府主要负责宣化和人,劝农问俗,征发赋役,阅实户口,纠合豪强,隐恤穷困,平抑物价,梳理狱讼等。此外还要负责祭祀先农之神,率其僚属行乡饮酒礼,参与征派物料,协助天子行耕耤之礼等。

管辖范围

明末,顺天府领5州、22县。直隶地方有永平、保定市、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县大名县7府,延庆、保安2直隶州,下辖17州、116县,各府、直隶州均直隶于六部,由各巡抚管辖。另有宣府镇。

清末管辖着五州十九县。五州是通州区蓟州昌平区涿州市霸州市。十九县是大兴区宛平街道房山区良乡镇三河市、武清、宝坻区宁河区香河县、保定、文安县、大成、固安县、永清、东安、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

西路厅

大兴县,附郭,在城东,在今东城区大兴胡同。

宛平县,附郭,在城西,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兴华胡同南。

良乡县,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东关村

房山县,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城关街道。初属涿州,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涿州,治所即今河北涿州市驻地。初因明制领房山县,雍正六年县属顺天府。

东路厅

通州区,治所即今北京市通州区驻地。初因明制,领漷县村三河市、武清、宝坻区4县。顺治十六年漷县镇并入。雍正六年,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县直属顺天府。

蓟州,治所即今天津市蓟县驻地城关镇。初因明制,领玉田县丰润区遵化市平谷区4县。康熙十五年十一月,遵化县升为州,丰润县往属。雍正年间,玉田、平谷2县直属顺天府。

三河县,治所即今河北三河市驻地洵阳镇。初属通州,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雍奴县县,治所在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北旧武清。雍正三年九月往属天津直隶州,四年还属通州区,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宝坻县,治所即今天津市宝坻区驻地城关镇。初属通州,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香河县县,治所即今河北香河县驻地淑阳镇

宁河区,雍正九年二月析宝坻县地并裁梁城所置,治所在今天津市宁河县驻地芦台镇北宁河镇。

漷县镇,属通州,治所即今北京市通州区。顺治帝十六年七月裁,辖区并入通州。

南路厅

霸州市,治所即今河北霸州市驻地霸州镇。初因明制,领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市3县。雍正六年,3县直属顺天府。

保定县,治所即今河北文安县北新镇。初属霸州,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文安县,治所即今河北文安县驻地文安镇。初属霸州,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大城县,治所即今河北大城县驻地平舒镇。初属霸州,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固安县,治所即今河北省固安县驻地固安镇

永清县,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驻地永清镇东安县,治所在今廊坊市南仇庄光荣村。

北路厅

昌平区,今北京昌平区驻地。初因明制,领顺义区密云区怀柔区3县。雍正六年,各县直属顺天府。

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驻地。

怀柔县,今北京市怀柔县驻地。

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县驻地。

平谷区,今北京市平谷县驻地。初属通州区,雍正六年属顺天府。

顺天府府署官制及机构

顺天府尹及其辅助长官

府尹

顺天府置府尹一人,汉缺,秩正三品。雍正元年(1723年)定,特简各部院尚书、侍郎中之汉大臣兼管府尹事,初无定员额,后定为一员,总领顺天府事。按清代官制,顺天府府尹,应由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升任,若无人,则以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升。届时将应升人员开列具题。或以翰林院侍郎学士、侍讲学士、左右春坊庶子等另单开列改授。顺天府府尹一缺,向例回避直隶省籍之官员及汉军人员,凡遇上列人员,开列时俱行声明扣除,若系奉旨特简者不论。顺天府府尹例应升各省巡抚、宗人府府丞、通政司通政使及大理寺卿等职。

顺天府府尹因掌京师重地之地方行政,除品秩高于一般外府,其权力、地位亦较高,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其职掌按《光绪会典》等官书记载,具体可分为六个方面:

一、监督所管官吏,升调各州、县官吏(会同直隶总督具题)。

二、管理刑法。凡狱事,大者请示皇帝,小事自决;流刑以上罪犯,由四路同知申报直隶按察司转总督报于刑部;流徒以下罪案,自决后报于刑部。凡五徒三流,刑部送府定地;五军之罪,由兵部定地后,送府而发配。

三、管理京师地方治安。京城内外民间于禁之事,由顺天府率大兴、宛平二县,与步军统领衙门及五城察院示禁,犯者一体查拿。

四、管理祀事。每年以时举祭坛庙,供给祭祀所需牲牛、五色土、役夫、马匹及其他器皿。五、主持顺天乡试。每届乡试,由兼管府尹事务大臣或府尹监临。

六、管理地方钱粮。凡钱粮奏销,由四路同知申直隶布政使司转,由府尹会同总督达部;并管理所属完欠分数考绩,以及察报京师粮价、雨雪分寸等。此外,京师施恤之事,如:广宁门外之普济堂、广渠门外之育婴堂,皆府尹经理。每岁之春,则迎春花于东郊,颁春于民间耕耤,率耆老农夫以执事。孟春望、孟冬朔,则举行乡饮,由府尹主之。

府丞

顺天府设府丞一员,汉缺,秩正四品。按清代官制,府丞例应由科甲出身人员开列具题,由内升之六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补授;并可由通政司之参议升任,若参议无人,亦可以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升任;另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司经局洗马、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左右春坊赞善改授,俱另单开列。顺天府丞之任使,亦回避直隶省籍及汉军官员。顺天府丞例应升任通政使司副使及大理寺少卿。初,直隶不设学政,由府丞兼提督学政衔,主管顺天府学校及考试诸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直隶增设学政专管学务,遂罢府丞之兼衔,府丞仅管申送所属各州、县童生赴考之事(童生人学后,则由学政办理)。此外,府丞还管理顺天府所设之金台书院和义学;而乡试时则充提调;耕耤则奉青箱以从。府丞例应配有书吏供任使,由府尹衙门派拨承办。

治中

顺天府治中一员,汉缺,秩正五品。顺天府初设治中三员,顺治帝六年(1649年)省二人。按清代官制,顺天府治中例由正一品官荫生除;或由京府通判、知州、盐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升任。顺天府治中例应回避直隶省籍官员。治中应升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府及盐运司运同。治中职掌地方民事,凡所属州、县钱粮、户籍、田土诸事皆管之。乡会试负责瓮饩制卷。治中向有专署,设于府尹署内,额设经承四人、典吏四人,协助办理各项事务。

通判

顺天府通判一员,汉缺,秩正六品。初制,顺天府设府通判三员,称马政通判、军匠通判及管粮通判。顺治六年(1649年)省马政、军匠二通判。按清代官制,顺天府通判例由正二品官荫生除;或由通政司经历、通政司知事太常寺典簿、京县知县、外府通判、外县知县及直隶州州同升任。京府通判应升六部员外郎、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及府同知。顺天府通判职掌词讼、礼仪及一切杂务;并掌京城各市牙僧之籍,榷其常税;遇乡会试则治其名册。通判亦设有专署,于府尹署大门内东隅。额设经承四人、典吏三人,协助办理各项事务。

内部机构设置及吏员配置

府堂房设经承一人,本房设经承一人,吏房置经承二人,户房置经承四人,礼房置经承四人,兵房置经承一人,刑房置经承一人,工房置经承一人,分办各房事务。又设有经历照磨所、司狱司。

经历司

设经历一员,汉缺,秩从七品。按清代官制,京府经历例由从三品官荫生除,或由外县县丞升任。京府经历例应升外县知县、盐运司运判、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及州同。经历司设于治中署东,掌理文书收发事宜,设有经承二人、攒典二人,协助办理各项事务。其属设有承发房,置经承二人,专司文书之收发。

照磨所

设照磨一员,汉缺,秩从九品。按清代官制,京府照磨例应由宣课司大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州吏目、巡检、司府司狱、同知司狱、通判司狱、府税课司大使、府检校、京外县典史升任。京府照磨例应升按察司知事、外县县丞、布政司照磨、按察司照磨及府知事。照磨所设于府署内司狱司之隔壁,掌理府属文书之核对及乡试缮册弥封等事,兼管贡院之号舍、什物。设有经承二人、攒典二人,协助办理各项事务。

司狱司

设司狱一员,汉缺,秩从九品。按清代官制,京府司狱例应由吏员除,或由崇文门副使、关大使、长官司吏目等升任。司狱应升府知事、县主簿、京外府照磨及同知照磨、通判照磨。司狱司设于府署大门内西侧,掌理刑部所送流徒罪犯之收押、发遣诸事,设经承、攒典各一人协理。

清末顺天府衙署的改革

宣统末年,顺天府进一步改革内部机构,并拟订《顺天府衙门分科治事章程》。按该章程所载,顺天府署分设六科,科内设股,将原设各司、所、房等机构所管事务,依类分别归属各科承办。其各科、股的设置情况是:

总务科。下设考绩、典礼、统计、调查、收发、庶务会计六股,总办其他各科一切事宜。

民政科。下设警察、自治、户籍三股,统管巡警马队及五路巡警;管理调查、选举、议事会及户籍等事宜。

学务科。下设专门及普通两股,管理学务及学校诸事。

度支科。下设租税、预算及稽核三股,管理旗产、户产、地粮、牙课、盐法、奏销及厘订税务、管理库款等项事宜。

司法科。下设清讼、预审、典狱三股,分理词讼案件,管理监狱及习艺所等项事宜。

劝业科。下设邮传、农工商、矿务三股,分管交通驿站、农工商业、水利、堤防、开垦、森林、纺织、矿务以及推行新币等事宜。

以上各科各设科长一员,司法科另设预审二人,各股设股长等。

其他机构

顺天府属有顺天府学、崇文门分司、府僧纲司、府道纪司、府阴阳学、医学等。

顺天府学。设儒学教授满、汉缺各一人,秩正七品。按清代官制,京府教授例由州学正及县教谕,或直隶州州判升任。京府教授例应升国子监监丞、国子监博士、翰林院典簿及外县知县。设训导满、汉各一人,满缺秩正七品,汉缺秩从七品。

教授、训导掌教在学之士,文生考其艺,武生考其射,三年将所教学生之成绩优劣报于学政。府学除教学外,还保管书籍及孔子庙祭器、乐器等。设有经承、攒典各二人,协助办理学务。

初,京卫武学设汉教授一员,训导二员,顺治二年(1645年)省;顺治帝十五年(1658年)复设武学训导一人,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顺天府武学,四年裁。

崇文门分司。设副使一人,秩未入流。初制,设崇文门大使一员,康熙帝四十年(1701年)省。按清代官制,崇文门副使例应由吏员除,或由驿丞河泊所所官、各闸闸官升任。其例应升州吏目、府仓大使、司府司狱等。崇文门分司副使掌守崇文门关税之库藏事务。旧设库大使一员,康熙四十年(1701年)省。

府僧纲司。设正都纲一员,秩从九品;副都纲一员,秩未入流,均由礼部咨送吏部注册,由僧人充补。掌管僧人事务。

府道纪司。设正都纪一人、副都纪一员,品秩与僧纲司正、副都纲同,例由道士充补,由礼部咨送吏部注册。掌管道人事务。此外,府阴阳学设政术一员,府医学设正科一员,分管本府阴阳星相及医务诸事。

相关遗迹

顺天府大堂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此处改为市立小学、幼稚园、东北中山中学及河北省路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此地又改成陆军衙门。那时房屋拆的不多,周围房屋几乎都变成监狱。解放后曾一度为河北北京中学,现为东城教育学院。原前两重门已拆除,五圣祠处已变成一座六层的教师宿舍楼,肇庆包公祠先为东城文化馆,后为东城开发科使用。院内除大堂外,其余建筑几乎全已拆除。大堂的走廊推出,门、窗都改成砖砌拱券式,留下了半殖民地时期的印记,但大木结构未改,故仍显得庄严、轩昂,非一般建筑可比。院内原有碑刻多方,如明代工部尚书雷礼于嘉靖三十九年任顺天府尹时所撰《顺天府题名记>碑和叶向高顺天府题名记,均很重要,现已不存,只有文献上尚有其碑文流传。

顺天府署坐北朝南,原有三重大门,第一重门在今东公街南口,稍北即第二重门,第三重门就是今东城教育学院大门处。在第二、三重门之间,西有肇庆包公祠狱神庙及监狱、把总司厅、照厅和代书处;东有五圣祠、候质所、粮厅、科神庙;再东有东吏、户刑、盐房、工房等处所,进入第三重门后,是一极宽阔的庭院,院内古木参天,浓荫匝地,透过树木,可看到一面阔五间的大堂,东西长26米,南北进深14米,前后出廊,五花山墙悬山顶,这就是有名的顺天府大堂,为提审犯人的地方,清代,该堂额为“肃清畿甸”,并有清世宗雍正帝的训词:“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由此可见顺天府的重要,清政府为突出其重要,按旧制,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

顺天府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东西面阔26米,南北通进深14米,前后出廊,柱子为黑色,下有覆盆式柱础,悬山顶调有正吻、戗兽及五小兽。额枋上绘有旋子彩画明间装修为六抹隔扇门各四扇,次间装修为六抹隔扇门各四扇,明次间装修在上方均有十字方格棂心横披窗。梢间装修为四抹槛窗各六扇,下为干摆砌槛墙。此外,其明次梢间装修均为黑色,仅棂心为绿色。明次间前有垂带踏跺三级,地面为方砖铺墁。大堂两侧山墙为五花山墙,上身为丝缝砌法,下碱为干摆砌法。大堂后面明间开门,为黑色板门,两侧各有四抹隔扇门一扇,上有门簪四个,大门两侧还装饰有西洋式壁灯一对,明间前有垂带踏跺三级。次间与梢间为砖砌,上身为丝缝砌法,下碱为干摆砌法。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对顺天府大堂进行修缮。修缮后的顺天府大堂由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使用。

相关作品

清朝雍正帝曾经亲笔为顺天府衙门题词:畿[jī]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

史籍记载

现存最早记录顺天府的官方文献当为《永乐大典》中收载的“顺天府”部分。《永乐大典》自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为“顺天府”,共二十卷,从《大元大一统志》《析津志》《舆地要览》《图经志书》《寰宇记》等文献中辑录了大量顺天府资料。清代有学者从《永乐大典》中将此部分内容单独抄出,作为明初的《顺天府志》。《永乐大典·顺天府》存清人辑本主要有两种,一是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旧抄本一册,内容包括寺、院、阁、塔、宫(末题:“《永乐大典》卷之四千六百五十”)、观、庵、户口、田粮、额办钱粮、名宦。一是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缪荃孙抄出本。抄自《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顺天府七”至卷四千六百五十七“顺天府十四”,卷七至十为:寺、院、阁、塔、观、庵、户口、田粮、额办钱粮、名宦、人物、忠节、孝行、贞妇、仙释、土产、灵异;卷十一至十四记属县情况,卷十一宛平街道,卷十二大兴、永清、固安县;卷十三香河、顺义、怀柔、良乡县,卷十四昌平、东安县,属县下设细目有建置沿革、县境、至到、城池、廨宇、坊市、乡社、军屯、坛场、祠庙、学校、风俗、山川、关隘、桥梁、古迹、寺观、户口、田粮、宦迹、人物、忠节、孝行、贞妇、仙释(或仙佛)、土产、灵异、场冶等。缪荃孙辑录此八卷时在光绪十二年(1886)至十四年间,当时《大典》尚存三千余册,现缪姓所抄之卷册均已佚失。现存《顺天府志》有三部,分别为明代万历与清代康熙、光绪间所修。

参考资料 >

话说顺天府.北京市档案信息.2024-02-03

顺天府.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13

老北京的“政府”顺天府.北京纪事.2025-09-13

“一府两县”掌京畿 .北京日报.2025-09-17

前科状元主考顺天府乡试.新浪财经.2025-09-13

冯至故乡考.深圳报业.2025-09-13

话说顺天府 .北京市档案馆.2025-09-16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