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来源:互联网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北宋时期的社会风俗画,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厘米(另一种说法长约528.7厘米),绢本,淡设色。《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通济渠及两岸风光;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囊括城内商店、公廨寺观、车马轿驼、各色人物等。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清明上河图》是一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作品,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翔实具象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作品内容

《清明上河图》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通济渠及两岸风光;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囊括城内商店、公廨寺观、车马轿驼、各色人物等。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首都汴京的生活面貌。

市郊

《清明上河图》首段是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从郊外乡村的小路小桥行来,我们会遇到驴队,看到小船、农庄,甚至屋后的打谷场。

《清明上河图》一开篇描绘的便是清晨的郊外,高大的树木在田野间稀疏地排列着,空气中有浓重的雾气弥漫,远处的树冠在雾中若隐若现。从大雾中走来的是两个人赶着五头驴的队伍。村庄宁静,田野开阔,树木参天。长卷画从右向左依次展开,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这个驴队,它们不是从右向左反而是从左向右地走,好像要走出画面的样子,但随后张择端就设置了一座小桥,将人的视线重新拉回来。5头毛驴负重累累向汴京方向走来。接着是拂晓时分的郊区,寒树和村落笼罩在晨雾之中,两个脚夫赶着几头小毛驴往城里送炭,北宋汴京已普遍用煤。向城市伸展的大路旁是错落有致的农舍、田园和柳树,作为市郊农业地区得供应城市所需,田里种的应该是蔬菜,《水浒传》中的张青原本就是种菜的,"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值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时鲜蔬菜比肉还贵。紧接着是一座非常简易的草木桥,横跨直通通济渠的小溪。小桥旁树蔸上拴着一只小舳板,享受着避风湾的宁静。然后是一棵棵的老树枯干矗立于田野中,接近顶端的高树枝上起码有四个鸟巢(短尾鸦雀窝),似乎有栖鸦正在飞鸣,看起来与当代鸦雀筑窝的方式及高度别无二致。从树叶的稀疏状态可以判断,这是冬去春来的早春物候。

继续往前看,画面描绘了几间疏落的茅草屋,画家非常用心地安排了房屋的排布。几个茅草屋后面围着一个打谷场,是用来给粮食脱粒的。古代肯定是没有联合收割机的,整个脱粒的工作都要在这个场院里进行,脱粒时要把稻谷一层一层铺在打谷场上,最后用畜力拉着碌碌(石辊子)在上面一圈一圈地转,那个碌碌一头大一头小,利用重力把粮食给压下来。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

再往前是几株大柳树,这柳树跟我们平常见到的不一样,树干瘿结粗壮,树枝根根向上生长,这是当年赵匡胤专门下令种植的,用来加固新汴河河堤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十月的诏书中,要求"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柳树林边,有两三家瓦舍居于分叉路口,一带土墙和编篱将其围绕。再往前看,场景开始变得热闹和复杂,首先是一个打猎归来的人伍,一行十来个人,气势非常大,有人骑马,有人坐轿,轿子上还插着花,有的仆人手里还担着打回来的猎物。在三岔路口的一端,来了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地走在进城的大道上,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前面一乘轿子应是新娘坐的,因为轿子的外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此可谓"花轿"。轿子后面跟着一位挑夫,挑着一担鱼肉,代表传统的祝福,富贵有鱼(余)。也有说法,这是上坟回来,貌似不合理。宋本、明本和清院本都是从娶亲队伍开始。在这个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个小高潮,有一匹受惊的驴往前狂奔,两个仆人在后追赶,在驴前方的马路中间有一个小孩子,与此同时旁边一个老妇人非常紧张地伸开双手想要保护这个孩子。再往远处一点儿看,两头牛和饭店里的一些人,都在回头注视着这头驴,这是一个非常动态的场景。跟刚才的惊心动魄相比,下面的画面就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房子下。画面的下半部分是一行人由城里向城外赶,这个队伍就要小得多了,一共五个人。其中骑驴的有一男一女,这小两口看起来感情还不错,前面的女子还忍不住回头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的丈夫。除了两个主人,还有三个仆人,古代中产以上的家庭一般都有仆人。右上方有个不起眼的地方,一个人坐在那里,身旁放着一个装着土特产的筐,像是在卖东西,但也没什么人光顾。

再往左边看,一个饭店边上的一头驴也受到了惊扰。饭店里的几个人都往外看那匹受惊的驴。饭店的左边站着一个人,他没有观察大路上的事情。而是把上衣全脱了下来,好像在找东西。再往左上方看有一家馒头店,门前放着几层笼屉,店主正取出一个馒头送给挑担子的人。隔壁是一家卖酒的店,一个女子正站在门口迎客。与这家卖酒的店相邻的是一家纸马店,店面一侧招牌上写着"王家纸马",另一侧摆放着一叠做好的纸马,据说从唐代李隆基之后就开始使用纸马祭祀。

接下来在画面的下方,通济渠出现了。我们再回过头看看那个脱不衣服找钱的人的旁边,一个貌似算卦先生的老者被另外两个人拉着正要进人另外一侧的饭店,这家饭店明显高档一些,因为房子是有屋瓦的,不再是茅草屋了。饭店门前还有人撑起了一杆彩旗来招揽顾客,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坐在饭店前面的粮食袋子上颐指气使,指挥一帮搬运工人从船上往下搬粮食。每一个搬粮食的伙计的动作都被刻画得非常精准,惟妙惟肖。前面是一个大码头,几艘大官船停泊在这儿。

汴河

来到《清明上河图》的第二段"汴河两岸",其中共有23条超过15米的大船,且多数都是运粮的官船。几条大船靠岸休息,沿河的店家为了方便船员消费还把后门都打开了,有两个人登岸相邀去酒馆,也有人就留在船上,船上的人物都都刻画得极为生动。

这一段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两艘重载的大船已经靠岸,正在往码头上卸货,看来装的是粮食。接下来是一个大码头,街道宽阔平整,两边店铺也比较讲究,经营的主要是餐饮业,店铺里已经坐了不少客人。码头边一连停靠了五艘大船。在这一组航船中有一艘装潢特别华丽,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两个门楼,船舷比较宽。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舱内有餐桌之类的家具,应该是一艘大客船,再往外是一艘正在行进的大船,近岸边有一只潜水艇鱼,船夫正在往外舀水。一艘大船刚从它身边驶过,大橹拨动的漩涡,使小艇的船身仿佛在晃动。这个画面也说明当时通济渠航运的繁忙。

这一组船只有画面最近处的一条客船正在赶路,它桅杆竖起,桅杆的顶端连着一根长绳子。一组纤夫在拉纤。因为画中汴河水是自左向不右流,所以逆流而上的船都要拉纤。船上的人显得非常激动,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紧张。他们朝着前方或摆手,或呼喊,像是有什么紧急情况要发生一样。沿着众人的视线往前看,果然有一艘大船正朝这个方向开过来,水势很急,两船看起来马上就要相撞。这条船上的水手一起拼命摇橹,但船还是很难控制,似乎马上就要撞过来了,所以两条船上的人都很紧张。这个情节是画面即将步入高潮的前奏,也是预演。

就在这两条船的下方,画家仍然没有忘记设置一个安静的场景。一艘小船一动不动,船家的女主人正在往河里倒水,我们发现这个船的棚上晾了一些衣服,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是洗完衣服正把脏水倒到河里去。认真看船上挂的衣服,我们再次发现了在卫贤《闸口盘车图》中出现的开裆裤,说明北宋时期至少在社会底层,开裆裤还是存在的,后来才慢慢消失。

接下来画面就来到了虹桥,我们刚才看到的所有场景里的人要要想进城,这个桥是必经之路。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我们根据图像推测虹桥跨度超过35米,距水面净高超过8米,桥身宽度为10米左右。遗憾的是,宋代以后这种桥的建造技术就失传了。其他各种仿本包括仇英本、清院本中都是石桥,临摹本一般是按照苏州市石拱桥来画的。

即便是这样大规模的虹桥,还是会出现交通问题,一起巨大的的交通事故即在虹桥下上演。我们先看这艘逆流而上的大船,因为要过桥,所以要把桅杆放倒,拉纤的绳子拴在桅杆的上端,但船还要往前走,就只能撑篙,由于水势过猛,或者因为要躲避刚刚过去的那条摇槽的船,这条客船已经偏了,开始打横,更糟糕的是在虹桥的下面,还有一条双头摇橹的船在这里下锚停靠,现在这两艘船马上就要相撞。所以客船上的人纷纷指着藏在虹桥下的船,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只在虹桥下违章停靠的摇槽船才是这场即将发生生的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者。桥上左侧一个人对着船尾摇槽的人摆手,示意他们不应该把船停在这里。

眼看到了危险关头,客船上的人非常忙活,有人喊号子指挥,有人奋力撑篙,有人收桅杆,还有一个老妇人领着小孩指挥,场面相当热闹,其他船上的人也都开始摆手、呼喊、示意。要说汴梁百姓也真热心,桥上的人也发现情况不对,立马有五个人翻到虹桥的围栏外侧准备帮忙,这五个人还扔下了绳子,他们想在桥上把船给重新拉正,画面就被定格在这千钧一发的的关头。这个时候桥上也出事了,虹桥本来是很宽的,但是无奈桥上人流量过大。很多人在桥上欣赏汴河的风光,并且宋代商业繁华,商业"侵街"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无证经营的小商贩随意摆摊。这些小商小贩不仅可以占道经营,还可以贩卖各种管制刀具,一个卖刀具的摊位上摆着各种剪刀和菜刀,还有一个东西特奇怪,形状就跟今天的眼镜一模一样。旁边还有一个卖鞋的摊位,有人正坐在凳子上试鞋。这些商贩、观光客和行人们一起,让这个原本宽敞的虹桥显得异常的拥挤,双向两车道变成了单向一车道。就在这时,有一个坐轿的跟一个骑马的队伍在桥上迎面相遇,双方为自家开路的小厮争执不下,互不相让,为这个场景又平添了一份喧闹。

过了虹桥,街道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五行八作,什么都有。比如画面里偶尔有袖子特别长的人,虹桥的桥头就有两个,这类人叫作"牙行",也就是现在的中介,他们之所以穿长袖的衣服是为了在袖筒里触摸手指头,讨价还价,完成交易,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街市

这一段画的是一条大街,两边把口的是一家脚店。大门口有一个高大的楼阁式架子,这叫"彩楼欢门",是酒楼的特有标志。据记载,北宋开封的酿酒业十分发达,朝廷专门设立都曲院制造酒曲供官私酿酒所用。过了这家脚店,汴河在这里拐了一个急弯。在宽阔河面的转弯处,停靠着多艘船只,有客船,也有货船,有人通过跳板正在上船。再往里,在一株老柳树的遮掩下,有一个用竹席搭起来的小棚子,在一条绳子上挂着三块布条,上面写着"神课""看命""决疑"。再往里有一个大院落,大红门上有乳钉,张贴着布告,土围墙上插着竹托,看来像是一个衙署。再往里有一所寺庙,山门紧闭,一个僧人正从旁门走人寺内。从画上可以看出,当时汴梁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能包容各种宗教。据记载,城里共有几百座庙宇,并且庙会繁多,形成商品交易的又一重要市场"庙市" 。

这一段画的城门楼非常高大而有气势,所有的木结构部分都被油漆成红色。城楼室内陈设着一面大鼓,内侧有人凭栏俯视街景。在这座城楼外的平桥两侧,挤满了看风景的人们。在城门口的道路当中,有一个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过往行人乞讨。过往行人纷纷躲着他走,一个骑马的官人,走过了行乞者,回过头来看了看,但毫无停下来给点小钱的意思。城门楼边,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最前面一只骆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最最后一只骆驼仍留在城内,说明这是一支很长的骆驼队伍。也说明当时开封市用骆驼运货的胡商也很多。

店铺高大而装饰豪华,人物熙熙攘攘货物堆积如山。在街北有一家叫"孙羊店"的"正店",门面装饰华丽,彩楼欢门高大,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坐满了客人,桌上菜肴丰富。店后空地上码放着倒扣着的大瓦缸,应该是储酒器或酿酒工具。东北地区拐角处,紧靠着孙羊店的是一家肉铺,檐下挂一条幌子,上面写着".....斤六十口"。转过去是一家医院,招牌上写着"杨大夫"“杨家应症”,门口有人牵着小孩来看病。再远处是一家绸缎铺,横招牌写"王家罗明匹帛铺",竖牌上书"罗锦匹帛铺"。街的对角是一家香铺,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栋香"。十字街东南角的店铺,可以看到两块招牌,其一为"李家输卖上......."另一块写着"久住王员外家",是一家旅店。十字街的西南角,面朝西的一家门口挑出一个"解"字招牌,应该是一家当铺。它的北面有一个竹棚,许多人围坐着在听一个老人说书。从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上有一家医院,门面招牌上写着"赵太丞家",在室内前来看病的是抱着婴儿的两位妇女。隔壁是一所深宅大院,门外有三名门卫看守。在这所宅院的门口,一个外地模样的人在问路。这家门卫一边告诉他,一边用手指着方向,问路人头看着他要去的地方,画卷却在这里夏然而止。

曲谏

表面上来看,《清明上河图》极尽大宋汴梁城之繁华。从郊外到城内,从小桥到汴河,从街市到作坊,画面上有达官贵人、文武官员,亦有凡夫俗子、船人挑夫,一片繁盛景象。而实际上画家在写尽繁华时,却是在为统治者敲响警钟。它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病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的"盛世危图"。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从文献中可知,汴京是十二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北宋经历了40多次特大火灾,因此消防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严峻问题。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余辉说,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被改作了饭馆。

而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原本应该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首都。“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画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运粮的私家船。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商贸兴隆的景象,实则反映出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失误:宋徽宗将大量运粮的官船用去运送花石纲,使得粮食运送出现问题。私船趁机而入,并渐渐把持住了城市的粮食市场,进而操控粮食价格。囤积居奇,从中获利。城门边,税务官员指着麻包敲诈商客,引发货主们的极度不满,一车夫急得张大了嘴巴嚷嚷,吵声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好奇地张望。北宋冗重的税收激发了官民之间的激烈矛盾和对立不满情绪,这些场景象征着在当时紧张的官民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时弊。画中两处还出现渎文悲剧,车夫把被废黜的旧党人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文字书籍装上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进行销毁。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程度。画面的卷尾部分,画家重点描绘一个十分惊险的场面:两辆四拉马车急转飞驰而行,横冲直撞,路人尚未来得及躲闪;画中还出现侵街现象,在城门口有富人占道举行杀黄羊祭路神送客人的混乱情景,足以说明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自由性的泛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管理。

有学者认为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他解释,由于赵光义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北宋官吏利用绘画向皇帝表述民情的手法不止一例,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大灾之年,光州市司法参军郑侠借工匠绘制的《流民图》请求赵顼停止王安石的变法活动。遗憾的是,宋徽宗仅是对该图的绘画技法表示肯定,却对其思想内涵没有兴趣,于是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了。

鉴赏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画卷长5米有余,绘制了数量众多的社会场景、人物、动物和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全图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内容丰富、气势宏大,显示出画家对北宋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功力。它采用"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摄取所需景象、市铺、原野、河流、房屋、舟车、摊贩乃至招牌文字和谐地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纵横、店铺茶肆林立,其中士、农、商、医、卜、僧、道、胥吏、简师、缆夫、妇女、儿童等人物形象以及驴、牛、骆驼等牲畜皆栩栩如生,饮酒、闲连、赶集、买卖、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场景细致逼真。画作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中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均被奉为经典之作。

结构

作者以鸟瞰式的俯视视角和不断移动的散点透视法将众多的内容状写于一个长卷中,在汴京城乡、河流、集市等广阔背景中穿插了大量精彩的世俗人物活动和事件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可信的这种细节描写,如拱桥上有一组"争道"描写:拥挤的人群中,一骑马戴乌纱帽者正欲下桥,前有二仆开道;对面一乘轿子正欲上桥,其前亦有二家人开道,双方家仆各不相让,互相呵斥,引得路人侧目。家仆们的举手投足、张口瞠目之状。作者正是通过大量的真实可信的这种细节描写,,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全景式地展现在观者面前。画作构图严谨,宏大的场景与细小的情景相辅相成,内容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脉络清晰。

技法

在画法上,作者将传统的界画和人物画法完美地融为一体。其城郭、桥梁、屋宇、舟车的形制样式精谨慎密,中规合度,完全符合界画"一点一笔,必束诸绳矩","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实物相比"折算无亏""曾无小差"的要求。而人物兼工带写,线条古朴道劲,五百余人衣着不同,形貌各异,职业百变,却都表现得真切细腻,栩栩如生,使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叹为观止。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及卓越而多样的艺术才能。

流传历史

从早期的跋文中提到原有宋徽宗亲题的标签和双龙小印,说明它最初是收藏在赵佶的宫廷。北宋亡后落人金邦私人收藏家之手,因而有张著、张公药、王碉、张世积等人的题咏。根据杨准在公元1352年(至正壬辰)的跋文,在元初此画又人内府,后被装裱工匠用摹本换出,转手几次,才为杨准所购藏。到1365年((至正乙已)李祁题跋时,画已属周静山。1461年前后明人吴宽在《清明上河图》题跋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李东阳在1491年(弘治辛亥)的第一次题诗时,画在大理卿朱鹤坡之手。后又转属徐溥,在徐临死时赠送给李东阳,因此有李东阳在1515年的另一长篇跋文。李东阳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流传始末,并说明该图是如何到了自己手上。明弘治以后,图归华盖殿大学士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后来属于陆完(1524年有一跋)。到1578年(万历六年)已属太监冯保。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在此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严嵩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抒的传闻,并被时人收人笔记著作中。严嵩败后家产被没收,图入宫廷。

从另一些不著名的印章,可以估计这幅画在1578年以前,曾经更多的私人收藏家之手。特别是在从陆完到冯保题跋的这五十四年,许多文献里记载了一些它的流传经过,并大多围绕奸相严嵩父子想得到这一幅画,却因为所得的不是真本而阴谋杀人。但细节的描绘和有关的人物又颇不一致。至于詹景凤的《东图玄览编》中记载着这幅画已遭毁灭的传说,当然更不是事实。

根据"陆丹叔秘笈之印"和"毕沅秘藏"等印,说明在清代乾隆曾为陆费墀和毕沅所收藏。毕沅死后二年(1799)被抄家,画入清宫,因此在《石渠宝笈三编》有关于此画的详细记载。公元1925年(民国14年)它被溥仪盗出,带到东北。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市,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投降之前,溥仪逃跑,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大批珍贵文物便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东北解放时被人民解放军缴获,先入东北博物馆,1957年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新建的历史博物馆展出,成为广大人民流连欣赏的珍品。

版本

《清明上河图》一经现世就因风物具备,描写细致传神而引起轰动,再加上画作创作完后没过多久,开封市就毁于金朝人侵的战火,这幅图画从此也成为这座辉煌城市最后的绝照,在宋人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仿本,在明代的杂卖铺里就有售价黄金一两的摹本销售所以现存于世的画作中,以《清明上河图》为名的仿本和墓本很多。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日本各藏1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宋本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为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大家一致认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明本

这版《清明上河图》参照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一些因素,但改用了仇英自己更擅长的青绿工笔重彩,长度比宋版要长一倍,画中人物比宋版的多多了一倍,有两千多人,各种店铺也更多。主要描绘了明代苏州市城郊、城内热闹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当时日趋繁荣的社会经济情况。

仇版的《清明上河图》有青州博物馆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及个人手上的多个版本。而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版本,流传有绪,普遍被学术界认定为真迹。此版本在明时归收藏家项墨林所有,接着传承于后代。清乾隆时收入内府。1922年,被溥仪连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1000多件珍贵书画偷运出宫。1945年,溥仪出逃时被截获。1950年后,该图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2010年5月,此图在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2015年11月。这幅图曾在苏州博物馆筹办的"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九英特展"中展出。

清院本

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艺术痴迷者,早就听闻《清明上河图》的大名,在没有发现张择端真迹前,请5位宫廷画家联合创作了一幅新的《清明上河图》。这5位宫廷画师分别是陈枚、孙枯、金昆、戴洪、程志道。据该画题款,具体完成时间是乾隆元年(1736)。也就是说乾隆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让自己的画师绘制了这幅图。这幅画绘制十分工细,情节丰富,富丽堂皇,一派皇家气派。但是,清院本建筑使用界尺绘制,多显呆板。原因也许是宫廷画师不敢随意发挥、比较拘谨的缘故。张择端本虹桥下的危机场面没有了,水面十分平缓,虹桥上争抢道路的场面也没有了,一派祥和气象。这幅画可谓是鸿篇巨制,画面长度、宽度都远远超过张择端本,宽35.4厘米,比张择端本高出10.6厘米,所以街道比张择端本宽了很多,画面纵深加大,店铺也多了很多。张择端本长度仅有5.28米,而清院本长度却达到11.52 米,超过了张择端本一倍还多。画面增加了大量的情节,比如运送大不石头的车辆、富家园林、西洋楼等,有些情节是清代所特有的。

相关争议

“秋景”之争

关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季景,有一些争议。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清明上河图图》为"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对春景之说首先提出怀疑的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节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十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时节的景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酵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上土坟后面向城市的一段中,有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更符合实际些。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节上河图》进行细致的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产生秋景看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来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领神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颂辞之说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节"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朝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宋徽宗时代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明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则"清明"一词显然就不是节令。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又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时至今日,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节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之意仍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

含义之争

清明节说

古今许多学者,包括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等人,都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节。郑振铎说:"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农历上巳节,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桠,并未长叶,天气还有点凉意,可是严冬已经过去了。"这样,把"三月三日"这个具体日子也肯定下来了。又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介绍丛书·清明黄河图》一书中,也肯定这幅画是在描绘"清明节这一天城郊人民的种种活动"。

清明坊之说

孔宪易通过对画面中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细节的考证研究,认为这幅作品画的是秋景,而不是早春之景。"清明"之意实际是指"清明坊"。当时北宋北宋东京城遗址划分为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所以,他认为这幅画的是清明坊一带的景致。

清明盛世说

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史树清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经过细致考证,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而对"政治清明"一说颇为赞赏。他认为,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政策,使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一个太平盛世。文人官宦热衷于歌颂朝廷政治清明,描绘天下富足、太平安乐的景象。《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正体现了宋都汴京的富庶。

"上河"之争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的意思。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人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人认为"上河"是"上街赶集"的意思。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人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通济渠上逆水行舟之意。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家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作者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玉河。不管是哪种推测,但有一种是很牵强的:把"青明上河"四字理解为"清明节上坟"不妥,过于牵强。

《宣和画谱》为何不记载

《宣和画谱》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宋朝自建国初期,即重视开展古书画搜访工作。微宗时,内府收藏日趋丰富,于是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以备查考。《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宋徽宗,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宣和画谱》共20卷,成书于宣和庚子年(1120年)。书中共收魏晋北宋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

《宣和画谱》中却没有张择端,致使后人对张择端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若不是后来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极其简单地介绍了张扬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一举世名画的作者是谁都将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宣和画谱》不记载张姓这一疑点,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宣和画谱》成书于北宋后期,张择端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此外有研究称,张择端在宣和年间为宫廷翰林待诏,如果张择端从任宫廷翰林待诏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那么,他画好《清明上河图》最早也应该是在1122年左右,此时,《宣和画谱》早已编完两年了。假设张择端出名晚,其他画作如《西湖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也完成得较晚,那么《宣和画谱》上没有介绍张择端的资料,也还算说得过去。另一种说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张择端编人《宣和画谱》,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完成时间不详,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不载张择端,可能与徽宗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因此不便过高评说克苏、黄、张有关。从这个角度看,作者认为蔡京有意不载的观点可信度更高些。

真伪之说

关于《清明上河图》真伪之说,明、清时代就有一些传闻。据清代徐树丕识小录》所记,说画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者张着嘴叫"六"状,希望再出一个六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汤勤的裱褙匠认为:汴(开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六",可见这是闽(福建省)音,因此他怀疑此画是伪作。颜公庆的《消夏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史书说过这个汤勤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那双上脚爪,踏在两片瓦角上,这恐怕也是临摹者的败笔。

重要展览

作者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一说1085-1145),北宋画家,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等。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市),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不仅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还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

相关评价

....盖汴京盛时伟观也!汴自后梁来,消耗极矣;至宋列圣,休养百年,始获臻此甚盛,其君相之勤劳,闾井之丰庶,俗尚之茂美,皆可按图想其万一。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代而夸后代也;不然则厄于时,而思殚其伎,以杰然自异于众史也。(元代杨准评)

《清明上河图》作为十大传世名画,早已不是一轴‘界画’所能定义的,千年来,它还承载了除绘画之外的历史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叙事功能。(凤凰网读书评)

在《清明上河图》里,可以看到商品经济如“柔情似水”,进入百姓日用。皇都气象却在沸腾的市井里偃旗息鼓,几乎就看不到有什么庄严肃穆的场景,画面上充满了活泼的市井气息,劳作奔忙的市井小民。他们中间,有木匠、银匠、铁匠、桶匠、陶匠、画匠,有箍缚盘甑的、贩油的、织草鞋的、造扇的、弄蛇货药的、卖香的、磨镜的、鬻纸的、卖水的、卖蚊药的、卖粥的、卖鱼饭的、鬻香的、贩盐的、制通草花的、卖猪羊血羹的、卖花粉的、卖豆乳的、货姜的、贩锅饼饵蓼糤的……据日本学者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82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画面上,各色人等,应该将芸芸众生相都画尽了吧!他们是构成宋代近世文明的基石,汴京市井的风景线。(凤凰网读书评)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全景式构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充分发挥了半工笔半写意人物画的特长,对北宋晚期的汴京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清明上河图》历史上五次收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曾经被奸相严嵩等权贵收藏,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笔墨天下 创造中国书画历史的60家》评)

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更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评)

张择端在描绘徽宗朝初年商业繁荣的明线背后,交织着另一条看似热闹却令人心悸的暗线: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张择端充满了善意,以曲谏的方式作画,向宋徽宗告诫种种社会危机和国家隐患,以求及时挽回败政。”(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评)

参考资料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2025-09-18

图解《清明上河图》.人民网.2025-09-23

《清明上河图》隐现忧患意识.搜狐网.2025-09-18

首次公展《清明上河图》 故宫请出“看家宝”祝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2-01

“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在香港举办.故宫博物院.2023-02-01

我国《清明上河图》海外首展 日本皇太子德仁参观.环球网.2023-02-01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图欣赏.今日头条.2023-02-01

剧透!故宫600岁“庆生”展览计划今天公布.中国新闻网.2025-09-22

《清明上河图》中为什么马少驴多?.澎湃新闻.2025-09-22

专家:《清明上河图》为盛世危图 官兵懒散税务重.财经网.2025-09-22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