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英文名:Clogs;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行走时会发出吱吱声响,适合在南方雨天及泥地中穿行。它由中国古人发明,是隋唐以前尤其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属于汉服体系中“足衣”的一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晋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发明了一种登山木屐,被后人称为“谢公屐”。这种登山鞋可以拆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宋代以后,木屐多用作雨鞋。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为“泥屐”。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无屐齿,以潮州市一带出产者为上品,由木包木制成,含有微香,着之可除秽气。也有在木屐表面上漆,或包裹绣帛、皮革者,多见于女屐。
木屐的名字是来自中古音“屐屉”。木屐有两股夹在脚趾间的带子,通常用桐木或杉木王制作木屐的鞋底,鞋底下面有两个齿,有的只有一个齿,是走山道用的。木屐的鞋面上做带子的材料也非常多,有麻、稻草、竹皮等。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若是牛皮制成的,则称作“牛皮屐”。
名称由来
木屐的名字是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
历史沿革
屐在中国的出现,已有数千年历史。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遭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着,屐底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屐底平整,上有5个小孔:头部1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2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6孔,后跟处2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据《庄子》记载,“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木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木屐形制也富有变化。如晋干宝《搜神记》注:'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下不设双齿,采用平底,也是这个时期木屐的一大特色,多用于军旅。这个时期的屐齿也有不少变异:如史籍所记,后梁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着跟高齿屐,即后齿高于前齿的屐,颇类今世女子所着高跟之鞋。诗人谢灵运所创制的一种木屐也颇有特色,其屐下的双齿可以装拆,适合于登山,上山时拆前齿,仅用后齿;下山则拆后齿,只用前齿,使人体能始终保持平衡。另有一种连齿木屐,以整木削成,连鞋帮也用木料为之,以代绳系。这种木屐实物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如湖北鄂钢第 21号吴墓出土一双,以漆树酸为之,作深酱色;屐齿横向,呈扁平形,全长 26.7厘米,宽9.4厘米,连齿高10.4厘米。江西南昌东吴墓出土的两双木屐形制也与此相近,惟齿略小,呈倒梯形,其中一双屐齿的下部还钉有铁钉,以减轻屐齿的磨损程度,前齿用钉4枚,后齿用钉3枚。整双木长 25 厘米,齿高6厘米。
汉代男女也以穿着木屐为尚。在东汉首都洛阳市还流行一种习俗,新娘出嫁,嫁妆之中必备有木屐,考究者还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绳为系。这种漆画木屐在安徽马鞍山市市郊孙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中曾有出土:身小巧精致,底部凿有3个较小的孔眼,周身施以漆绘,底则装有两个木齿,为朱然妻妾的随葬物品。
南朝活络齿屐: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刘宋永嘉知府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唐代男子崇尚穿靴,外出旅行以着靴为多,只有在家居时才穿着木屐。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屐,这种木屐还被传播到国外,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穿着木的习俗,即由中国传人。除男性外,唐代妇女也有穿着木屐的习惯,尤以江南女子为常。李白《浣纱石上女》诗中即有“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的吟唱。宋代以后的汉族妇女,因为崇尚缠脚,故多不着木屐。男子却依旧穿着,不过多用作雨鞋。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马远《雪屐观梅图》中有所描绘。明清时期将木称之为“泥”也着眼于屐的用途而言。
在缠足之风盛行的明清时期,广东省、福建省一带的妇女却未染此习,仍为天足。因当地气候比较炎热,女子和男子一样,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平时家居都以穿屐为尚,只是在的装饰上比男子所穿者略微讲究。如明谢肇《五杂俎》记:“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以屐当靸,洗足竟,即跣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盖其地妇人多不缠足也。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阁阁然。”这个时期的木屐形象,在王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描绘。
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无屐齿以潮州市一带出产者为上品,由抱木制成,含有微香,着之可除秽气。这种无齿之屐,已接近现代的拖鞋。
组成
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行走时会发出吱吱声响,适合在南方雨天及泥地中穿行。它由中国古人发明,是隋唐以前尤其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属于汉服体系中“足衣”的一种。木屐有两股夹在脚趾间的带子,通常用桐木或杉木王制作木屐的鞋底,鞋底下面有两个齿,有的只有一个齿,是走山道用的,特别是一些在山间修行的僧侣经常穿着。除了有齿的木屐以外,古代行军打仗时也会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脚部被带刺禾本科杂草划伤。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木屐的鞋面上做带子的材料也非常多,有麻、稻草、竹皮、蔓草,后来也有用皮革等制作的。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若是牛皮制成的,则称作“牛皮屐”。
西汉史游《急就篇》记载:“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木屐是用木料制成、底部有齿的鞋。屐底和屐齿都由木头制成,屐面一般用绳子系成,也有直接由整木凿成的。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其基础部分是一块底板,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鞋底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鞋底的下面即装以齿:前后各一,呈直竖状。鞋底设齿,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不甚平整,有了双齿,可减少鞋底的接触面,行走时就会感到稳当便捷。屐齿通常以木料为之,与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齿更经得起磨损,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所以特别适合外出旅行。由于装上了双齿,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长满青苔的山道上行走就不容易滑倒。
特征
屐是一种有齿之履,在鞋底部,前后各安装直竖状齿,为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方便行走。由于装上了双齿,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泥地行走还不易滑跌。唐颜师古注《急就篇》:“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料,故有“木屐”之称。如嵇康之孙嵇含《南方草木状》有:“抱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刳而为履,易如削瓜。”木屐以木块为底,上有系带,穿时对足部不能形成包裹,且走路时会发出声响。因此,除了为出行而着高齿,或为家居方便穿脱,木在正式场合是不便穿的。
制作工艺
制作材料
制作屐的选材有一定的标准。所用木材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常见者有桑屐,以桑木制成,《南齐书·祥瑞志》:“(世祖)在襄阳市,梦着桑屐行,度太极殿阶;”有枹木屐,以枹木制成,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抱(枹)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刳而为,易如削瓜。既干则韧不可理也。”有棠木屐,以沙棠木制成;一般则以杂木制成。鞋面则以美观耐用为原则,且多种多样古代曾出现过帛屐,即以布帛代替绳系。《释名·释衣服》解释为:“帛屐,以帛作之,如者,不曰帛者,者不可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谓之屐也”;还有皮屐,以皮革为之;或削木而成,外裹皮革。《文献通考·四裔考》:“足履革屐,耳悬金王当”;也有玉屐,以玉为之。《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时襄阳市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更有铁屐,以铜铁为木扁,下施铁钉。《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底不用齿,而施以钉。清赵翼《除余丛书》:“人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玉去看林黛玉时,“底下是掐金满绣的锦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倒也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上了。”这里宝玉穿的沙棠屐是用棠木制作的木鞋,又称棠木屐,下有高齿,通常都是在下雨雪时,当套鞋用,也就是将它套在所穿鞋子外面,以防把鞋打湿,所以宝玉穿的鞋袜都没有被打湿。棠即杜梨,也称为杜梨,落叶乔木,木质坚韧。
制作方法
传统做法
先以刀、斧、锯来劈成木屐大小的长度,再分别以大人或小孩的脚型尺寸大小为模制成粗胚,再以刨刀将中间的木材削掉,鞋头底较低,鞋跟处较高,最后钉上屐带完成。
现代做法
木屐制作可分为机器与手工两种方式。机器制作的粗胚经过贴花和钉带后即可完成,该方法效率较高,但成品样式较为固定。手工制作则能根据左右脚型进行定制,主要包含以下步骤:首先在阴干的木材上按模板画出形状并进行切割;之后将初型曝晒约一周以防腐;再用斧头削出鞋缘弧度;将木胚浸泡于水中以便于打磨;在倾斜平台上进行初步刨磨;进一步精细打磨表面、棱角及屐跟至光滑;随后多次涂刷亮光漆;最后安装屐耳,完成制作。
简易做法
制作木屐时,需根据脚部尺寸选择木材并预留约一厘米余量以供修整,通常使用红橡木为原料。首先用砂纸将木材表面打磨光滑,注意需对两只木屐分别处理。建议除电钻外避免使用电动工具。制作屐齿时需缓慢操作:先在预定位置标记齿位,建议齿高不低于四厘米以便行走。随后用锯和凿子初步成形,再以木锉修圆边角,并进行细致打磨。之后在齿上钻孔,注入胶水并敲入塞柱,切除多余部分,待胶水固化。同时可钻出鞋带孔,最后整体涂抹没药树芳香油以增强耐用性。
分类
缠足木屐
缠足木屐是古时专门为缠足女人做的,穿这种木屐使脚长不大,因此木屐做的很小很小。
潮汕木屐
潮汕木屐的式样跟广州市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园形,前略宽,后略窄,为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原色木的“白胚屐”;上红、橙、黑、棕等颜色,供女人穿的还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白天出门或劳动穿的“低脚屐”。木屐前部钉上一片屐皮,属棕织的称“棕屐”,属帆布的称“帆布屐”,用红、黑等橡皮的称“橡皮屐”,比较高贵的木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称为“漆”等等。潮屐又名“散屐”。《南粤笔记》一书便有“散屐以潮州市所制拖皮为雅”之记载。
潮汕人还有以穿红皮病屐为好兆头的民俗。男女少年十五岁“出花园”时,便要沐浴穿红皮屐,以祈成人后行好运。解放前儿童入学也有穿红皮屐的风尚。传说明嘉靖年间,潮州出了一位状元林大钦,他小时因家境贫寒,入学时买不起鞋穿,只好穿着一双红皮木屐上塾堂,后中了状元,乡人以为是穿红皮屐带来的好运。后“民多循旧例”而相传成俗。
清代周恒重修的《潮阳县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履,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
雷州木屐
雷州地区曾普遍使用木屐。以往,当地居民多以木屐为日常通行,富裕家庭除探亲、节庆等场合穿鞋外,平时也多着木屐。普通民众常赤脚白天劳作,晚间洗脚后穿木屐。为适应缠足女性,另有制作形似小船的特殊木屐。沿海农民使用一种直径约四十公分的圆形木架田屐,底平,以绳为耳,便于水田劳作,当地谚语“手抓禾镰脚担枷,上田下田四脚爬”即描述此景。新娘嫁妆中常备绣花屐耳,以供日后修补之用;丧俗中亦于灵堂陈列木屐与衣物,以示悼念。
木屐多以苦楝木或鹅掌柴等轻质不易开裂的木材制成,当时市镇及乡村多有木屐工场与摊贩。早期木屐不分左右,称“正脚屐”,以棕绳编网为屐耳,形制高大笨重。辛亥革命后,随着橡胶材料传入,逐渐取代棕绳,木屐也随之变小、变矮、变轻,并开始区分左右脚。此后出现涂漆绘纹、加钉橡胶底的花屐,更为轻便耐用,成为当时常见日用物品。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木屐在雷州市几乎人手一双。年终时贫家若无资购鞋,则以新木屐替代。木屐不仅用于居家,亦常用于出行,甚至长途跋涉或学生上学穿着。部分儿童在屐底加钉,行走于石板路发出声响并迸出火花。60年代初,粤西农垦文工团曾以木屐为题材编演《木屐舞》,由十余名演员着花屐表演,体现地方风俗。
东莞木屐
东莞木屐的制作通常由匠人先将木料雕凿成不同规格的屐坯,随后进行上漆、绘制图案,并钉上皮制屐带,即可完成。部分屐带会依据顾客脚型定制,销售时按需裁切后以钉固定于屐体。例如,一名叫“胡须容”的匠人因擅长以手指代替锤子科技将屐钉敲入屐坯而引人注意。木屐分为素屐与花屐两类:素屐不施彩绘,花屐则绘有花草纹样并着色。款式包括平跟与高跟,可供不同需求者选择。
文昌木屐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时,它的外形宛若一只用木板钉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帮,着地的两只脚称为屐齿。由于屐齿的接触面积小,所以能适应泥泞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现了由整块术料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文昌木屐种类较多,包括苦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其中以苦楝木为材质的木屐常饰以漆绘,该木材具有轻便与耐用的特性,适于穿着。
日本木屐
日本木屐又称“下駄”,其木底多采用桐木或杉木王制成。其中,“连下駄”指底部前后两片屐齿高度相同的木屐;而仅有一齿的则称为“一本下駄”(亦称“一本齿下駄”),主要用于山道行走,尤其为山中修行的僧侣及山间野宿者所使用。东晋时志怪小说《搜神记》等资料,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
荷兰木屐
穿着木鞋是荷兰传统服饰的显著特征。荷兰木鞋的历史可追溯至800多年前,当时皮鞋多为社会上层使用,普通民众则通常在农闲时期制作耐用的木鞋。由于荷兰地势低洼、土地潮湿,木鞋具有防潮、耐用等实用特点,因而曾被广泛使用。这种鞋以当地一种坚硬且无花纹的杨木为原料,易于清洗,材料易得,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因此过去多数荷兰人掌握其制作方法。木鞋也常作为劳动防护靴,用于保护脚部安全。
在荷兰,婴儿出生后一些父母要为小宝宝准备一双小木鞋,表示作为荷兰人一生都要与木鞋为伴。荷兰男青年谈恋爱时,要设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脚形与尺寸,亲手送她一双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结婚时,丈夫把木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妻子,并亲手为她穿上。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如果有人送你一双你刚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着你是他最尊贵的朋友。在荷兰还有专门的木鞋博物馆。所谓“木鞋”也早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仅从材料上分就有黄金、白银、青铜、铝合金、钻石、水晶、玉石、翡翠、玛瑙、塑料、橡胶、玻璃、石头等几十种之多。从用途上分又有旅游鞋、钉子鞋、冰鞋、早冰鞋、高跷鞋、登山鞋等。那些由各种材料制成,由世界各国元首、总统、王室成员在近百年来赠送给荷兰的“木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荷兰每年生产约300万双木鞋。其中大部分作为纪念品销往国外,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使用木鞋。据统计,超过100万荷兰人经常穿木鞋。这种使用的延续主要基于木鞋自身的实用特点。
沙滩木屐
日本Kiko+工作室的设计师Kaz Shiomi设计了一款名为“Ashiato”的儿童沙滩木屐,该名称在日语中意为“脚印”。该木屐的鞋底刻有不同动物的脚印图案。儿童穿着时在沙滩行走,会留下动物造型的印迹而非普通鞋印。
参考资料 >
这位日本手艺人做了300多种木屐,一做就是几十年, 日本木屐,不是什么潮流都可以流传千年的。.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9-23
湛江 | 穿木屐,一种古老的习俗 你穿过哪个牌子的老拖鞋呢.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