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骨舍利
来源:互联网

佛顶骨舍利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头顶骨火化后留下的舍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pán],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骨和若干颗真身舍利子。南京的佛顶骨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枚佛顶骨舍利,其状周长36厘米,直径12厘米,高15厘米,颜色黄白,发孔清晰,这枚佛顶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的佛顶宫内。

2007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大报恩寺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2008年7月考古人员在遗址发现一处地宫并出土一只铁函。根据其上碑文记载,这座地宫为北宋长干寺地宫,距今已有997年,函内珍藏有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等。2008年8月,铁函开启,阿育王塔现身,并清理出大量文物。同年11月,通过专门研制的吊装工具,千年阿育王塔从铁函内被成功取出。2009年5月,阿育王塔开启塔身。最为罕见的是,塔内分上下双层安放有两组金棺银椁,佛顶骨舍利供奉其内。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的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此后5年一直供奉在栖霞寺舍利塔。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移驾南京牛首山佛顶寺,并长期供奉于寺内佛顶宫。

释迦牟尼佛去世火化后所遗留之顶骨,之所以殊胜无比,除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创始人的身份外,其应化人间所示现出来的生理构造,也与普通凡人不同。佛教信仰者认为佛顶骨舍利作为佛教界无上圣物,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见佛舍利如见佛陀真身,其功德无量,有信念者观瞻舍利,即如佛在心中。

名义解释

据传说,释迦牟尼佛圆寂并举行荼毗仪式后,阿难等弟子从火化后的骨灰中收集到了大约八斛四斗的舍利(另一种说法是一石六斗,出自《毗奈耶杂事》)。从佛教经典记载以及现在仍能被参观的舍利来看,佛陀荼毗后得到的舍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火化后未完全烧毁的遗骨碎片,比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类则是《释氏要览》中提到的那种五光十色、质地坚硬的小颗粒和白色的珠状物体,通常被称为“舍利子”。其中,牙齿、顶骨和指骨相对较为罕见,而舍利子则更为常见。

佛顶

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常人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在密教里面,佛顶尊依其表示的内容,可分为三佛顶、五佛顶、八佛顶、九佛顶、十佛顶等。

佛顶骨

佛顶骨,梵语名称为usnisa,音译过来是“乌率腻沙”。它原本指的是佛陀头顶上的肉髻,这是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头顶骨骼隆起,自然形成发髻的样子,这在《无上依经》中有明确记载。当佛陀涅槃后,佛顶骨特指从佛陀头顶得到的舍利,这种顶骨舍利非常坚硬,历经无数劫难也不会毁坏,这是佛陀“八十种随形好”中的第七十八种好,在《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第531卷中也有相关描述。

佛典中关于佛顶骨的形态和质地的描述各不相同:《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续高僧传》第三卷则描述它“周长大约二寸,形状平整上凸,像天空的盖子一样”;《神州三宝感通录》第一卷中提到佛顶骨“高约五寸,宽约四寸左右,颜色是黄紫色”;而《法苑珠林》第二十九卷记载说,“佛顶骨宽约二寸多,颜色是黄白色,上面的孔清晰可见。”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佛顶骨并非只有一片。

舍利子

舍利子印地语叫作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的意思是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

形状特点

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世称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舍利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花形、佛或菩萨状等,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斑斓的舍利子。

南京发现的佛顶骨舍利形状不规则,呈椭圆形,其状周长36厘米,直径12厘米,颜色黄白,发孔清晰,表面呈蜂巢状孔洞;在高像素的专业摄像机下可发现,蜂巢状孔洞表面嵌有大大小小、五色斑斓、熠熠生辉的舍利子,仅一面就可见60余粒。肉眼无法分辨,借助高科技才能瞻仰到。

历史流布

产生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流布

拘尸那揭罗国、摩揭陀国

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舍利最初流布开来,是在他去世后,遗体于中印度的拘尸那揭罗国被火化。火化之后,遗骨舍利被八位国王分别迎请回去,各自供奉。这便是佛舍利最初的分布情况。

佛舍利的第二次广泛流布,则发生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大约一百多年后。当时,中印度的摩揭陀国正处于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统治之下。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决定将佛舍利分发到印度以外的地区,并在那些地方建造佛塔以供人供奉。这一举措使得佛舍利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而在这两次流传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就包括了珍贵的佛顶骨舍利。

兜沙罗国

根据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杂阿含经》第二十五卷记载,释迦牟尼佛曾对帝释天以及四大天王说:“我不久后将进入无余涅槃,彻底离世。在我离世之后,你们应当守护和维持正法。”接着,佛又特别对东方天王说:“你应当在东方守护正法。”随后,他又依次对南方、西方、北方天王吩咐道:“你们也要在你们各自的方向守护正法。但过了一千年后,当我的教法逐渐衰落时,世间将出现许多不正当的行为,十善之道将全面崩溃。在阎浮提(即人间)中,会有恶劣的风暴兴起,雨水不再适时降临,世间多有饥荒,下雨时则伴随着冰雹,江河可能会干涸,花果无法成熟,人们失去光彩,一些村落,无论是人烟稠密还是鬼魅出没之地,都将逐渐消失,食物和饮品失去原有的味道,珍宝也会沉入海底,人们只能食用粗糙的草木。

那时,会有四位国王,分别是释迦王、耶槃那王、钵罗婆王和兜沙罗王,他们各自拥有众多的眷属。释迦牟尼佛的顶骨、佛牙和佛钵被安放在东方的某个地方。在西方,有个名叫钵罗婆的国王,他带领众多眷属破坏佛塔和寺院,杀害比丘。在北方,有个名叫耶槃那的国王,同样带领众多眷属做同样的事情。在南方,有个名叫释迦的国王也是如此。而在东方,有个名叫兜沙罗的国王,他也带着众多眷属破坏佛塔和寺院,杀害比丘。四方皆陷入混乱,比丘们纷纷聚集到中印度。

如果按照释迦牟尼佛生存的年代推算,即公元前六世纪,那么一千年后就是公元四世纪。根据佛的预言,在那个时代,四方的国王都毁坏了正法,使得佛教徒不得不全部聚集到中印度。这里所说的“中国”,实际上是指北印度地区。而当时被安置在东方的释迦牟尼佛顶骨,也可能从兜沙罗国迁移到了北印度。兜沙罗,梵语原意为吐火罗,指的是位于印度东部的吐火罗国。因此,佛顶骨被安置在东方兜沙罗国的这一事件,可以看作是佛舍利的第三次流布。

那揭罗曷国醯罗城

公元四世纪,佛顶骨随“诸比丘来集中国”,从兜沙罗国再次回到北印度,应该是第四次流布。东晋时期的法显在他的《法显传》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法显独自一人前往佛顶骨存放的地方。他向西行进了大约十六由延(古代长度单位),来到了那竭国界的醯罗城。在这座城里,有一座专门供奉佛顶骨的精舍,精舍内部全部用金箔和七宝装饰得极为华丽。国王对佛顶骨非常敬重,担心它会被别人抢走,于是挑选了国内八个有声望的贵族,每人持有一枚印章,共同负责守护佛顶骨。每天清晨,这八个人都会一起来到精舍,各自检查自己的印章,确认无误后才打开精舍的大门。

打开大门后,他们会先用香汁洗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佛顶骨从精舍内取出,放置在外面一个高高的座位上。佛顶骨被放在一个七宝制成的圆砧上,而圆砧下面则覆盖着一个琉璃钟,整个装置都镶嵌着珍珠和宝石,显得异常珍贵。佛顶骨呈现出黄白色,大约有四寸见方,顶部微微隆起。

每天日出之后,精舍里的僧人就会登上高楼,敲响大鼓,吹起号角,敲击铜钵。国王听到这些声音后,就会前来精舍,用鲜花和香气进行供养。供养完毕后,国王会恭敬地将佛顶骨顶在头上,然后从东门进入,西门离开。国王每天都会像这样供养和礼拜佛顶骨,然后才处理国家政务。居士和长者也会先进行供养,然后才处理家务。这样的仪式每天都会进行,从未间断,也没有人会感到厌倦。供养结束后,佛顶骨会被重新放回精舍内的一个七宝禅定塔中,这个塔有时开启,有时关闭,大约有五尺高。

在精舍门前,每天早上都会有很多卖鲜花和香气的人聚集,那些想要供养佛顶骨的人可以在这里购买各种供品。各国的国王也经常派遣使者前来供养。精舍所在的地方大约有三十步见方,即使发生天崩地裂的灾难,这里也始终安然无恙。

法显东晋时期一位著名的译经僧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传奇,为了寻求佛法,他远赴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根据南梁时期慧皎所著的《高僧传》记载,法显在荆州辛寺圆寂,享年八十六岁,由此可以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公元340年至423年之间,这一时期与佛顶骨的第四次流传时间大致吻合。

所谓的“那竭国”,实际上指的是北印度的古国那揭罗曷国。而“醯罗城”则是那揭罗曷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以南约五英里的地方。法显在他的游记中亲自记录了他在醯罗城中的所见所闻,他提到佛顶骨就被安置在这座城中的“佛顶骨精舍”里。法显首次详细描述了佛顶骨的颜色和形状,说它黄白色,大约四寸见方,顶部微微隆起。此后,许多中国的高僧在前往西域求法时,都会特地到这座城市来瞻仰佛顶骨。

北魏时期的僧人惠生也曾在他的《使西域记》中提到过那迦逻国(即那揭罗曷国)有佛顶骨。惠生在公元520年至521年间曾亲眼见过佛顶骨,这一记载进一步证实了佛顶骨在当时确实存在于那揭罗曷国。此外,北魏的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也提到了佛顶骨,他引用了道荣的传记,说在那迦罗阿国(同样指那揭罗曷国)有佛顶骨,形状、颜色与法显的描述相符。

到了天宝唐僧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也详细描述了他在醯罗城见到的佛顶骨。他说佛顶骨被放置在一个七宝小塔中,颜色黄白,大小约为一尺二寸,上面的发孔清晰可见。玄奘还提到,想要知道自己未来吉凶的人,可以用香末和泥印在佛顶骨上,根据所得的纹路来判断。除了佛顶骨,玄奘还见到了大日如来的髑髅骨、眼睛、僧伽胝袈裟和锡杖等圣物。

值得注意的是,“髑髅”在这里也指“顶骨”,这进一步证明了佛顶骨在当时是被视为非常珍贵的圣物。玄奘在见到这些圣物时,深感悲痛与敬畏,他亲手用香末印在佛顶骨上,并看到了吉祥的征兆,这使他更加悲痛而又欢喜。

迦毕试国

在唐朝以前,佛顶骨仍然是一块完整的骨头,但在此之后,它被分割成了多部分,并被安置在西域的其他国家,这标志着佛顶骨的第五次流布。

唐朝时期,唐僧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城)瞻仰佛顶骨的经历。他提到,在迦毕试国的旧王伽蓝(也有称为古王寺)里,供奉着一片大日如来顶骨,面积大约一寸多,颜色黄白,上面的发孔清晰可见。此外,这里还供奉着如来的头发,颜色青黑,呈螺旋状向右缠绕,长度超过一尺,卷起来大约半寸。每当六斋日时,国王和大臣们都会来这里散花供养。

在唐贞观二年(628年),玄奘在前往醯罗城之前,先到了迦毕试国瞻礼了这片佛顶骨。值得注意的是,这片佛顶骨虽然与醯罗城的佛顶骨相似,但面积略小一些。此外,唐朝的其他文献也记载了迦毕试国供奉佛顶骨的情况。例如,唐道宣的《释迦方志》和唐道世的《法苑珠林》都提到了这个国家有大日如来顶骨和头发的供奉。其中,《法苑珠林》还提到,在罽宾国(即迦毕试国)的首都里有一座汉寺,寺中也有佛顶骨和如来头发的供奉,这些圣物都被七宝装饰,并盛放在金匣中。

除了唐僧之外,唐朝的其他高僧也曾前往迦毕试国瞻礼佛顶骨。例如,义净在他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提到了玄照、道琳等僧人前往西域求法时,都曾专程到迦毕试国礼拜佛顶骨。其中,玄照在麟德年间(664-665年)后赴西域求法时,也曾到迦毕试国礼拜大日如来顶骨,并取其印文以观来生善恶。

此外,还有一些高僧在前往其他国家的途中,也听说过或传闻过迦毕试国有佛顶骨的供奉。例如,唐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还提到了有大唐三僧从北道到乌长那国(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时,曾传闻向佛顶骨处礼拜的情况。虽然这些高僧的具体行程和瞻礼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对迦毕试国供奉佛顶骨的事实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敬畏。

乾陀罗国

《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以及《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的《悟空入竺记》记载,法界(俗姓车,法名法界,字悟空)在第四年后,离开了迦湿蜜国,进入了乾陀罗城。在旅途中,他参访了罽腻吒王(即迦腻色迦力王,北印度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国王)所建的演提洒寺。这座寺庙里藏有释迦如来的顶骨舍利,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佛教圣物。

根据后文的记载,法界在巡礼的过程中又经过了两年,时间推算到李豫广德二年(764年)。因此,可以推断出,法界参访演提洒寺并瞻仰释迦如来顶骨舍利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762年前后。

乾陀罗,也被称为健驮逻,位于今天的印度旁遮普省以北的白沙瓦拉瓦尔品第地区。而“罽腻吒王”指的就是迦腻色迦力王。根据唐玄奘所译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从醯罗城向东南方向的山谷中行走五百多里,就可以到达健驮逻国。由此可知,“醯罗城”与“乾陀罗城”地理位置相邻。因此,有理由推测,演提洒寺所供奉的释迦如来顶骨舍利可能是从醯罗城分出来的,这标志着佛顶骨的第六次流布。

入传中国

天宝时期,有本名叫《法苑珠林》的书,它的第二十九卷《感通篇》的第二十一部分《圣迹部》的第二小节里,提到了迦卑试国(现在叫迦毕试国)的一个故事。故事说,在这个国家的东南部,有一座古老的王寺,寺里保存着一片佛顶骨。这片佛顶骨大约两寸多宽,颜色是黄白色的,上面的发孔清晰可见。到了唐朝龙朔元年(也就是公元661年)的春天,有个叫王玄策的人作为使者,从西边的国家把这片佛顶骨带了回来。现在,这片佛顶骨被供奉在长安的皇宫里。

另外,南宋的一本书《佛祖统纪》的第三十九卷《法运通塞志》里也提到了这件事。书上说,龙朔元年,王玄策把他在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得到的佛顶舍利献给了朝廷。唐龙朔元年就是公元661年。所以,放在迦毕试国的这片“小块”佛顶骨,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王玄策带回中国的,并且被供奉在了长安的皇宫里。这是佛顶骨的第七次流布。

发现与出土

2007年初,南京对大报恩寺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2008年7月,为筹备大报恩寺复建工程,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大报恩寺遗址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地宫,并从地宫内出土了一只铁函。根据石函上的碑文记载,这座地宫为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地宫,距今已有997年,函内珍藏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金棺银椁”等。

2008年8月,考古人员打开石函,取出套在石函里的宋代铁函运往南京市博物馆进行考古研究。考古人员在铁函里清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主要有100多幅保存完好的宋代丝织品,盛有香水的银镏金净瓶和硫璃净瓶,水晶念珠、金琥珀以及种类丰富的宋代香料等。

2008年11月,通过专门研制的吊装工具,“阿育王塔”终于从铁函内被成功取出。该塔高1.18米,表面除了刻着各种佛教故事外,还镶嵌了水晶、玛瑙、琉璃等450多颗宝珠,被称为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七宝阿育王塔。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南京博物馆的相关专家对这尊旷世之塔进行了研究,从塔内发现了3000多枚舍利,专家认为这些应该是“诸圣舍利”。但从塔内取出的两套金棺银椁却始终未被开启,而是被请往南京朝天宫大成殿密室供奉。

2009年5月,阿育王塔开启塔身。塔内有大量宝物,其中瘗藏的佛顶骨舍利(佛顶真骨)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其状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发孔清晰,这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最为罕见的是,塔内分上下双层安放有两组金棺银椁,佛顶骨舍利供奉其内。2010年6月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

后续供奉

首次供奉

2010年6月12日上午,佛顶真骨舍利迎来盛世重光,佛顶骨舍利抵达牛首山佛顶寺山前,海内外108位高僧陆续抵达指定地点,迎接佛舍利。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从金棺银椁中恭请出佛顶骨舍利,并供奉于特制的宝座之上。

港澳出巡

2012年4月24日,由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觉光担任团长、一行150人的香港迎请团,4月24日乘专机前往南京栖霞寺迎请佛顶骨舍利。4月25日至30日,“佛顶骨舍利瞻礼祈福大会”在香港体育馆举行。为期6天的佛顶骨舍利供奉期间,主办方安排近30场公众瞻礼,另设8场念佛法会和4场忏摩法会;4月28日佛诞正日,大会如往年一样举行浴佛大典;4月30日上午举行献圆满大供后,佛顶骨舍利被护送至澳门供奉。

供奉地点

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在牛首山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被迎请至牛首山佛顶宫长期供奉。牛首山遗址公园也同期落成开园。在海内外108位大德高僧的见证下,佛顶骨舍利长久供奉于牛首山,南京也有望成为世界佛教徒朝拜舍利的圣地之一。

佛教舍利

解释

“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通常人的遗体焚化后,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门的高僧大德却能留下形色各异的舍利。舍利常被视为僧尼们修行有成就的表征。高僧大德迁化后留下舍利,往往更能增强信徒对他们的信仰。“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曰“灵骨”或“坚固子”。但这只是就大部分舍利是来自人的身体而言。因为舍利大多从人的遗体焚化而得。“舍利”一词在梵语、巴利语中,虽为遗骨之意,但绝非一切有情众生之遗骨皆可称之;而是薰修戒定慧三学者的大智慧结晶。换言之,形而上者谓之三学,形而下者称为舍利,二者其实是一体之两面。

分类

依佛家经典记载,舍利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全身舍利、碎身舍利、法身舍利、生身舍利4种。

全身舍利为圆寂后,肉身自然不坏。如六祖大师。

碎身舍利又称分身舍利,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分为八国所供养。

法身舍利指佛所遗留之教法。如同舍利,永住于世。

生身舍利亦称身骨舍利。此类舍利又分为三种:白色为骨舍利;红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

形成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根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舍利子一般超不出以下几种来源:结石骨头牙齿死者携带的随葬品或人为放入骨灰中的东西。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石症肾结石之类。这种解释也难自圆其说,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还有如:舍利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舍利为何色泽不一,五光十色。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脏久焚不化,由软变硬,成为一个巨大的舍利子。这在佛教史上有多次记载。

相关记载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是我国历史上十大高僧之一,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为僧,苦心向佛,过午不食,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抗日战争时期,弘一法师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影响甚广。弘一圆寂之前,留下意味深长的“悲欣交集”四字。据说,弘一法师圆寂后火化,在骨灰中拣出各色舍利子1800粒,舍利块600块,由妙莲法师供养。如此众多的舍利子和舍利块在佛教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印光大师

1940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印光大师感知到自己即将到达生命的终点,于是他端正地坐着,专心念佛,平静而安详地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享年80岁,出家的时间则有60年。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印光大师举行了荼毗(火化)仪式,结果得到了一百多颗五颜六色的舍利子,还有大大小小上千粒舍利花以及血舍利。大师的牙齿保存完好,头顶的骨头更是裂成了五瓣,形状就像一朵莲花。印光大师在佛教界被尊称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太虚大师

1947年3月12日,太虚大师在上海玉佛寺为退居的震华法师行封龛礼,说法将毕,忽中风旧疾复发,延至17日下午圆寂,享年59岁,僧腊44年。19日行封龛礼,数千人参加。4月8日,茶毗于海潮寺,得舍利三百余颗,心脏不坏。14日,众弟子护送大师灵骨到奉化雪窦寺安葬(1932年他在此寺当过住持)。现雪窦寺建有大师的墓塔及纪念室。

名家论言

国际佛光会会长星云大师:现在我们中国有了这个佛顶真骨,可以傲视全世界。佛教虽然发扬于印度,但光大在中国,佛顶真骨的发现,今后不但是佛教崇尚重回,佛光普照,而且利于我们国运昌盛,人民安乐,尤其是我们现在社会需要重振道德,净化心灵,需要我们身心有安顿的地方。现在有佛顶真骨,希望我们大家都来瞻仰礼拜,感悟佛陀的慈悲智慧,让我们和国家同时进步,增长我们的吉祥平安。

曾主持法门寺考古发掘的专家韩伟: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也是级别最高的,那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现在已知的佛顶骨,全世界只有一块,它不在古印度,而在中国,是很了不起的事。

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迎请的佛顶骨舍利与历史典籍记载相符,佛顶骨舍利在全世界佛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佛顶真骨在南京盛世重光,预示着中国将“太平盛世再兴”。

影响意义

佛顶骨舍利被视为佛陀智慧和慈悲的象征,是佛教圣物中的精髓。它代表着佛陀的教义与智慧,提醒佛教徒铭记佛陀的教诲,践行慈悲、平等和无私的精神。在佛教信徒心中,佛顶骨舍利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信仰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

佛顶骨舍利从印度到中国,穿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与文化圈,其发现与传承不仅反映了佛教传播的轨迹,也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珍贵线索。它是佛教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佛顶骨舍利的存在不仅提升了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它作为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佛顶骨舍利的展示与宣传,佛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理解。对佛教信徒而言,佛顶骨舍利不仅是圣物,更是灵性的寄托和精神追求的象征。每一位瞻仰舍利的信徒,不仅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更通过这一仪式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信仰的力量。

参考资料 >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举行.藏地阳光.2024-12-06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移驾南京牛首山 将长期供奉于佛顶宫.央广网新闻.2024-02-20

佛顶骨舍利.南京牛首山官网.2024-07-09

..2024-12-08

..2024-12-08

佛顶骨舍利移驾南京牛首山.搜狐网.2024-12-06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新华网江苏频道.2024-12-06

北宋阿育王塔即将揭开秘密 2007年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凤凰网.2024-08-03

新闻背景:金陵大报恩寺与七宝阿育王塔.中国新闻网.2024-12-06

世界唯一佛顶骨舍利露真容 将暂存南京栖霞寺.南方日报.2024-08-03

佛顶骨舍利源流考 何为顶骨殊胜无颏.凤凰网.2024-12-06

舍利文化学者独家解读:佛顶骨秘事.凤凰网文化.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佛顶骨舍利源流考 从八王分舍利说顶骨流布.凤凰网佛教.2024-12-06

..2024-12-06

世界唯一佛顶骨舍利露真容 将暂存南京栖霞寺.台海网.2024-12-06

星云大师:中国有佛顶骨 可傲视全世界.凤凰网.2024-12-06

阅婅喀鐗熷凹浣涢《楠ㄨ垗鍒╃洓涓栭吨鍏埙鏂伴椈涓绩.新浪网.2024-12-06

(世界佛教论坛)瞻礼佛顶骨30万门票只余少量.中国新闻网.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6

舍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兴国县融媒体中心.2024-12-06

..2024-12-07

..2024-12-07

..2024-12-07

佛顶骨舍利为何出现在南京?应该不止一块 .中国新闻网.2024-07-09

..2024-12-07

佛顶骨重光背后“再造佛都”之争:为何坚持请圣物.中国新闻网.2024-12-07

佛舍利:千年入世与出世.凤凰网.2024-12-07

佛顶骨舍利源流考 顶骨中国供奉.凤凰网.2024-12-07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